
安于命運。語本《莊子·德充符》:“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韓詩外傳》卷一:“傳曰:安命養性者,不待積委而富。” 南朝 宋 鮑照 《園葵賦》:“蕩然任心,樂道安命。” 宋 葉適 《送盧日新序》:“讀古人之書,求志於義,安命於時,其退有以為仁,其進有以為智,使後有逑焉,豈不善哉!” 清 李漁 《憐香伴·驚飓》:“達人長避險,戒臨危,知安命。”
"安命"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安于命運,順應自然規律的生存态度"。該詞由"安"與"命"兩個語素構成:"安"取安定、安然之義,"命"既指天命也包含人生際遇,組合後形成"以平靜心态接納命運安排"的核心内涵。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安命"最早可追溯至《莊子·人間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哲學命題,體現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漢代鄭玄注《禮記》時,将"安命"與儒家倫理結合,诠釋為"守分循理"的處世準則,這種雙重文化基因使其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概念。
在現代漢語應用中,《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記錄其包含三層語義:①接受既定現實的心理狀态,如"安命知足";②不主動抗争的處世方式,常見于"安命守常"等四字格;③含有消極避世的潛在語義色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辨析。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虛詞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多用于書面語體,在宗教哲學文本中出現頻率高于日常交際場景。
從文化語言學視角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強調"安命"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互補的價值觀:既包含儒家"盡人事聽天命"的積極因素,又蘊含道家"無為而治"的哲學思考,這種語義張力使其成為解讀中國哲學思想的關鍵詞。
“安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安于命運,強調對既定境遇的接受與順應。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哲學來源
源自《莊子·德充符》的“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指面對無法改變的困境時,以平和心态接受命運安排,體現道家“順其自然”的思想。
語義延伸
在曆史文獻中,常與“樂道”“守分”等詞連用(如南朝鮑照《園葵賦》“蕩然任心,樂道安命”),表達一種知足守分、不強行抗争的生活态度。
類型 | 詞彙舉例 | 說明 |
---|---|---|
近義詞 | 樂天知命、隨遇而安 | 均含順應環境之意 |
反義詞 | 抗争命運、不甘現狀 | 強調主動改變而非接受 |
提示: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漢代《韓詩外傳》中“安命養性”的論述。
安安合適暗沙八掆輿編訂壁塑不逞之徒車輪捶牀稻人琱瑑疊垛衫低斂東奔西竄二十八将訪勝鈎深挂漏絓數姽嫿鴻陣壞廢讙謗黃千葉回飈昏疲翦伐焦瘁嬌媠噤舌舊愛可要領袷鸾音鶴信嫚戾門縫名分目染暮衰内消陪護盆栽跄跄跻跻窮精曲盡群處三告官上切神構涉套索頭虜同床晚登尪悴圍困蕰草問疑寤移降龍缽相莊如賓賢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