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疑的意思、問疑的詳細解釋
問疑的解釋
請求解釋疑難。 唐 司空曙 《寄天台秀師》詩:“永願親瓶屨,呈功得問疑。”
詞語分解
- 問的解釋 問 (問) è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詢問。問答。問題。問鼎(指圖謀奪取政權)。問津。質問。過問。 為表關切而詢問:慰問。問候。問長問短。 審訊,追究:審問。問案。唯你是問。 管,幹預:概不過
- 疑的解釋 疑 í 不信,猜度(?):疑惑。疑問。疑心。疑團。疑慮。疑窦。疑點。疑端。猜疑。懷疑。半信半疑。 不能解決的,不能斷定的:疑案。疑難。疑義。存疑。 信 疑 ǐ 安定,止息。 古同“拟”,比拟。 信
專業解析
“問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請教疑難問題或尋求解答疑惑。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問疑”指提出疑問,向他人請教自己不明白或有困惑的問題。它強調一種主動求知、解決困惑的行為。例如:“他常向老師問疑,以求甚解。” 其核心在于“問”(詢問)與“疑”(疑惑)的結合。
二、詳細解析
- 行為指向: 該詞描述的行為主體是存在疑惑的人(問者),行為對象是可能解答疑惑的人或途徑(如師長、書籍、權威)。行為目的是消除困惑、獲取知識或明确答案。
- 語境特征: “問疑”通常用于較為正式或尊重的場合,特别是在學術探讨、經典研習或向尊長請教時。它比單純的“提問”更顯莊重和謙遜。
- 内在态度: 使用“問疑”一詞往往隱含了提問者虛心求教、不恥下問的态度,以及對解答者的尊重和信任。
- 與近義詞辨析:
- 提問: 泛指提出問題,範圍更廣,形式更日常化,不一定強調“疑”的程度或場合的正式性。
- 質疑: 側重于對已有觀點、說法提出疑問,常帶有懷疑、要求證明或解釋的意味,有時甚至帶有挑戰性。
- 咨詢: 多指向專業人士或機構尋求意見、建議或信息,常用于專業、商業或服務領域。
- 問難: 指反複诘問、辯論以難倒對方,多見于學術辯論,挑戰性更強。
三、用法示例
- 古籍應用: “執經問疑”是古代形容學生恭敬地拿着經書向老師請教的經典場景(如《後漢書》中記載儒生執經問難于前)。
- 現代應用: 在學術研究、課堂教學、文化傳承等場景中,仍會使用“問疑”一詞,體現對學問的嚴謹和對解惑者的尊重。例如:“在讀書會上,大家圍繞經典文本展開了深入的問疑與讨論。”
四、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對“問疑”的解釋為“猶質疑。提出疑問。” 并引用了《後漢書·儒林傳序》的相關典故作為書證。該詞典由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之一。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未直接收錄“問疑”詞條,但其對“問”的釋義(“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請人解答”)和“疑”的釋義(“不能确定是否真實;不能有把握地斷定的”)共同構成了理解“問疑”的基礎。該詞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是現代漢語規範使用的權威标準。 [來源:商務印書館]
- 《辭源》(第三版): 作為一部主要收錄古漢語詞彙和文史條目的工具書,《辭源》對“問難”有詳細解釋(“反複诘問辯論”),這有助于理解“問疑”在古代語境中與“問難”的聯繫與區别(“問疑”更側重請教解惑,“問難”更側重诘辯)。該修訂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來源:商務印書館]
“問疑”是一個承載着謙遜求知态度的漢語詞彙,意指向他人請教以解答自己的疑惑,尤其適用于學術探讨和向尊長請教的正式場合。它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尊師重道、虛心學習的精神。
網絡擴展解釋
“問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質疑與懷疑:指對某事的真實性、準确性或他人的判斷提出疑問,強調主動探求真相的态度。例如“他對消息來源表示問疑”。該用法常見于現代語境,體現批判性思維。
二、擴展含義
請求解釋疑難: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問疑”可表示向他人請教、尋求解答疑難問題。如唐代司空曙的詩句“呈功得問疑”,即表達希望通過交流解決困惑。這一用法更偏向傳統文學表達。
與相近詞的區别
- 疑問:通常指已存在的困惑或問題,如“對實驗結果有疑問”,側重被動性。
- 質疑:更具挑戰性,常用于公開或正式場合的否定性質疑,如“專家質疑研究結論”。
使用場景建議
- 學術讨論中需核實信息時,可用“問疑”表達審慎态度。
- 文學創作可借用“問疑”的古義增添文言語感。
“問疑”兼具現代批判性思考和傳統求教的雙重内涵,需根據語境選擇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拉巴圖報投跋語被筒駁荦伯仲慘容赤栜出新打油飛靛缸定昏東南美動躍鬥級對生仿宣紙豶豕鲠毅旱井鴻雀魂子火奴魯魯薦辟精熟浸溺隽美枯硬老大難老丫兩便兩戒隆沖旅醻毛鬣貌象糜捐冥寶穆若年金黏貼怕頭謙悫企及檠括青腰窮迕日出三竺杉闆子設立盛王石灰水市魁說經厮攪隨摺五袴無拳無勇下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