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镂刻花紋。亦指刻有花紋之物。《漢書·東方朔傳》:“二人皆詐僞,巧言利口以進其身,陰奉琱瑑刻鏤之好以納其心。” 顔師古 注:“琱與彫同,畫也。瑑謂刻為文也,音篆。”《漢書·王吉傳》:“古者工不造琱瑑,商不通侈靡,非工商之獨賢,政教使之然也。”
(2).引申為修飾文字。
“琱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琱”和“瑑”兩個漢字複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玉器雕刻工藝。以下是詳細解釋:
琱(diāo)
本義為“治玉”,即雕刻玉石。《說文解字》載:“琱,治玉也。”後引申為精細雕琢的行為,如“琱琢”指雕刻修飾,也可比喻文辭的雕飾。
瑑(zhuàn)
原指玉器上的紋飾,特指凸起的雕紋。《周禮·考工記》提到“瑑圭璋”,即指在禮器上雕刻花紋。後也泛指雕刻工藝。
“玉不琱瑑,不成器皿;人不學問,不成才德。”(類比玉器需雕琢,人需學習)
如需進一步探讨古代工藝或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提供上下文以便深入分析。
《琱瑑》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珍寶、寶貴的玉石。這個詞常用于形容珍貴的物品或具有很高價值的東西。
《琱瑑》的拆分部首是玉字旁,部首筆畫為4畫。
其中,《琱》的本字是由玉字旁和貞字底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瑑》的本字是由玉字旁和專字底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琱瑑》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玉器文化。
在繁體字中,《琱瑑》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琱瑑》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
《琱》的古字形是由玉字旁和團字底組成,總計7畫。
《瑑》的古字形是由玉字旁和專字底組成,總計13畫。
1. 這件玉佩是一件珍貴的琱瑑,價值連城。
2. 他從古墓中發現了一塊古代的琱瑑,引起了收藏家們的轟動。
1. 琱玉(珍貴的玉石)
2. 瑑品(貴重的珠寶首飾)
3. 琱玑(表示珍貴或重要的人或事物)
1. 珍寶
2. 寶貴的
3. 貴重的
1. 平凡的
2. 普通的
3. 無價值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