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安命的意思、安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安命的解释

安于命运。语本《庄子·德充符》:“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韩诗外传》卷一:“传曰:安命养性者,不待积委而富。”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荡然任心,乐道安命。” 宋 叶适 《送卢日新序》:“读古人之书,求志於义,安命於时,其退有以为仁,其进有以为智,使后有逑焉,岂不善哉!” 清 李渔 《怜香伴·惊飓》:“达人长避险,戒临危,知安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安命"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安于命运,顺应自然规律的生存态度"。该词由"安"与"命"两个语素构成:"安"取安定、安然之义,"命"既指天命也包含人生际遇,组合后形成"以平静心态接纳命运安排"的核心内涵。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安命"最早可追溯至《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哲学命题,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汉代郑玄注《礼记》时,将"安命"与儒家伦理结合,诠释为"守分循理"的处世准则,这种双重文化基因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

在现代汉语应用中,《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记录其包含三层语义:①接受既定现实的心理状态,如"安命知足";②不主动抗争的处世方式,常见于"安命守常"等四字格;③含有消极避世的潜在语义色彩,使用时需结合语境辨析。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特别指出,该词多用于书面语体,在宗教哲学文本中出现频率高于日常交际场景。

从文化语言学视角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强调"安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价值观:既包含儒家"尽人事听天命"的积极因素,又蕴含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考,这种语义张力使其成为解读中国哲学思想的关键词。

网络扩展解释

“安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安于命运,强调对既定境遇的接受与顺应。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哲学来源
    源自《庄子·德充符》的“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指面对无法改变的困境时,以平和心态接受命运安排,体现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

  2. 语义延伸
    在历史文献中,常与“乐道”“守分”等词连用(如南朝鲍照《园葵赋》“荡然任心,乐道安命”),表达一种知足守分、不强行抗争的生活态度。


二、词义演变与使用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词汇举例 说明
近义词 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均含顺应环境之意
反义词 抗争命运、不甘现状 强调主动改变而非接受

四、使用场景

  1. 文学表达:用于描述人物在逆境中的豁达心态(如“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2. 哲学讨论:探讨道家或儒家关于“命”与“人”的关系。
  3. 日常语境:可中性或略带贬义,需注意上下文(如“安命不求进取”含批评意)。

提示: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庄子》原文或汉代《韩诗外传》中“安命养性”的论述。

别人正在浏览...

备考不变不革裁撝朝客高流冲要传化穿一条裤子垂意貙獌得岁迭萝花蛾黄法度繁稠负老携幼富骆富士纸光统鬼国古门道过熟滈滈耗资花柳营贱获角剑颊颧甲胄九奥蠲忧口辅窥豹两明醨薄临河羡鱼流风余韵刘长卿面老鼠米巫谋士农晨奴胎旁勃清靓栖蜗人神同嫉三星牲礼生落十八高贤恃息手版斯芬克司四化建设四解推崇备至頽亏万应灵丹相觅小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