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尩悴”。亦作“尫悴”。瘦弱憔悴。《晉書·段灼傳》:“逮事聖明之君,而尩悴羸劣,陳力又不能,當歸死於地下,此臣之恨三也。” 宋 洪邁 《夷堅甲志·仁和縣吏》:“因從邑宰出村,醉食牛血,遂洞下數十行,所洩如金水。自是尫悴,少日而死。”
“尪悴”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wāng cuì,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參考《晉書》等文獻。
《尪悴》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指一個人或動物因病或饑餓而身體憔悴、衰弱的狀态。
《尪悴》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尣部首和心部首。其中,尣部首在漢字典中排第187個,表示一個人盛衰的樣子。心部首在漢字典中排第61個,表示與心髒或情感相關的字義。
根據筆畫數來拆解,《尪悴》由13個筆畫組成,其中尣部首3筆,心部首4筆,尪部旁6筆。
《尪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例如《荀子·王制》中有“嚴父傲子,兄勇則弟慢,父無尪兄故悴者”之句,意為“嚴厲的父親呵斥傲慢的兒子,兄長剛強則弟兄變得憔悴”。這個詞融合了兩個形象,既有身體憔悴的“尪”,又有心靈蒼涼的“悴”。
繁體字中,《尪悴》可以寫作「尪悴」。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尪悴》曾有不同的字形。例如,尣部首在古文中也可以寫成單獨的「尢」,心部首有時可以寫作「㣺」或「忄」。
1. 他因為連日的饑餓,變得尪悴不堪。
2. 離家出走的小貓回來時,渾身尪悴。
尪兒、悴弱、憔悴
形容病衰或饑餓狀态的近義詞有:枯槁、衰敝、憔悴、羸弱。
形容健康或充盈狀态的反義詞有:健壯、飽滿、充實、矍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