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國志·魏志·劉廙傳》載 太祖 赦 廙 弟 偉 “坐誅”之罪, 廙 上疏謝曰:“臣罪應傾宗,禍應覆族……起煙於寒灰之上,生華於已枯之木。”後因以“枯木生花”喻絕處逢生。 明 沉受先 《三元記·完璧》:“我一命如同草頭露滴,今日得了這銀子呵,一似枯木生花,陽春布澤。”
(2).禅宗謂息絕妄想、别有所悟之境。《五燈會元·洞山價禅師法嗣·疏山匡仁禅師》:“﹝ 匡仁 ﹞遂造 洞山 ,值 山 早參,出問:‘未有之言,請師示誨。’…… 山 他日上堂曰:‘欲知此事,直須如枯木生花,方與他合。’”
“枯木生花”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kū mù shēng huā,字面意思是“枯樹開了花”,常用于比喻兩種截然不同的情境:
在佛教禅宗語境中,該成語被賦予哲學意味,指“息絕妄想後達到的頓悟境界”。例如《五燈會元》中記載,禅宗通過“枯木生花”的意象,表達超越世俗邏輯的修行體悟。
“枯木生花”兼具現實與哲理雙重内涵,需根據語境區分其指向“轉機”還是“虛妄”。其曆史淵源和跨領域(如文學、宗教)的延伸,使其成為漢語中富有張力的表達方式。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禅宗解讀,可參考《三國志》原文及禅宗典籍。
《枯木生花》是漢語成語,意指在不可能的情況下出現奇迹,比喻事物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
《枯木生花》的部首為木,總共有十六個筆畫。
《枯木生花》最早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寸寸之木,曾亡著斧,則精氣榮;四支之盜樊,則花葉茂;枯木生花,盜樊發。”後成為常用成語。
《枯木生花》的繁體字為「枯木生花」。
在古代,「生」的字形有所變化,寫作「⿻⿻生壬」。
1. 盡管經曆了失敗和困境,他依然堅持着,希望自己能夠枯木生花。
2.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隻要堅持不懈,哪怕是枯木生花也是可能的。
1. 花木: 指花草樹木。
2. 開花: 花朵綻放。
3. 枯木逢春: 比喻突然遇到好機會。
1. 鳳凰涅槃: 比喻在破滅後得以重生。
2. 死灰複燃: 比喻事物再度煥發生機。
1. 一蹶不振: 指一遇到困難就垮下來,無法再起。
2. 槁木死灰: 比喻沒有生氣、沒有活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