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 織造的白色生絹。 宋 陸遊 《草書歌》:“ 吳 箋 蜀 素不快人,付與高堂三丈壁。”
"蜀素"是古代中國對四川地區生産的優質素色絲織品的特定稱謂,具體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1. 詞義解析
2. 材質與用途 特指宋代四川織造的白色生絹,質地精良但表面粗糙,常用于書畫創作。其絲綢紋羅滞澀的特性對書寫者功力要求極高。
3. 曆史應用案例
4. 文化延伸 蜀素不僅作為物質載體,更成為文人挑戰技藝的象征,其"難書"特性與藝術成就形成獨特文化符號。現藏台北故宮的《蜀素帖》便是典型例證。
蜀素是指古代蜀地(現今四川地區)出産的一種在織物上使用的綠色顔料。它是蜀繡的重要組成部分,描繪了蜀地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具有濃厚的曆史文化内涵。
蜀素的結構由「蟲」和「糸」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蟲」表示昆蟲類,「糸」則表示絲綢或纖維。整個字的筆畫為12畫,按照先後順序可分為:橫、豎、撇、捺、提、點、鈎等,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漢字。
蜀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蜀地的一種特殊植物——蓼(音liǎo)。蓼是一種生長在濕地或水邊的植物,經過一系列的加工工藝,将其提取的綠色色素加以研磨、浸泡後得到。這種顔料即為蜀素,用于織物上能顯現出獨特的色彩和質感。
在繁體字中,蜀素的寫法為「蜀素」,并沒有太大的差異。繁體字更加貼近古時候的書寫風格,有一種古樸的美感。而蜀素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則是「蜀素」的變體。
以下是一個例句:“這幅蜀繡中使用了大量蜀素,栩栩如生地描繪了蜀地的山水之美。”
組詞:蜀繡、蜀地、蜀犬、蜀山、蜀豆、蜀錦。
近義詞:蓼綠、川青、蜀綠、蜀色。
反義詞:胭脂、粉紅、洋紅、湖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