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急于求進者往往後退亦快。語出《孟子.盡心上》:"其進鋭者其退速。"朱熹集注:"進鋭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
謂急于求進者往往後退亦快。語出《孟子·盡心上》:“其進鋭者,其退速。” 朱熹 集注:“進鋭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 宋 陸遊 《上殿劄子·己酉四月十二日》:“若夫進鋭退速,能動耳目之觀聽,而無至誠惻怛之心以終之。” 清 陳澧 《東塾讀書記·孟子》:“進鋭退速,助長也;所惡於智者,為其鑿助長也。”
“進鋭退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解釋如下:
指急于求進的人,往往後退得也快。它強調急于求成反而會導緻失敗或退步加速,含有告誡人們行事需穩重的意味。
經典出處:
源自《孟子·盡心上》:“其進鋭者,其退速。”意為“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很快”。
朱熹集注進一步解釋:“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指出急于求成會導緻心力過早衰竭,難以持久。
引申與擴展:
宋代陸遊在奏折中曾用此語,批評隻追求表面效果而缺乏誠心實意的行為()。
適用場景:
多用于勸誡他人做事需循序漸進,不可急躁冒進。例如:
近義成語:
揠苗助長、欲速不達。
部分現代解釋(如、7)将“鋭”誤讀為“銳利敏捷”,并引申為“進退果斷”,這與原典含義不符。建議以《孟子》及朱熹注解為準,避免混淆。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進鋭退速》是一句成語,意為前進要積極,退避要迅速。它強調在面臨困難或危險時,應該勇于向前,積極應對,而在無法應對或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及時撤退,迅速避開,以保全自身。
《進鋭退速》的部首拆分為:“車”、“金”、“宀”和“彳”,其中,車和金是主體部分,宀表示包圍,彳表示行走的意思。根據這個拆分,可以快速找到這個詞在字典中的位置。
其筆畫數為19畫,由“車”(7畫)、“釒”(8畫)、“宀”(3畫)和“彳”(1畫)組成。
《進鋭退速》一詞來源于《左傳·宣公十年》:“進籌退縱”。後來演變為現在的“進鋭退速”,形容行動果斷和迅速。
在繁體字中,進鋭退速的寫法為進鋭退速。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進鋭退速的古代寫法為進鋔退速,其中,“鋔”即是“鋭”的古代寫法,現代字典中已經不再使用,而用“鋭”代替。
1. 在競争激烈的商業環境中,隻有勇于進鋭退速的企業才能保持競争優勢。
2. 面對突發情況,我們要迅速做出決策并采取進鋭退速的措施。
組詞:進擊、勇進、退縮、後退
近義詞:勇往直前、進退有據
反義詞:膽怯畏縮、退避三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