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除齋戒。《後漢書·禮儀志上》:“凡齋,天地七日,宗廟、山川五日,小祠三日。齋内有污染,解齋,副倅行禮。”《晉書·劉毅傳》:“嘗散齋而疾,其妻省之, 毅 便奏加妻罪,而請解齋。”《法苑珠林》卷二七:“既受齋已,若欲解齋,要待明相出時,始得食粥。不爾,破齋。”
“解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與宗教、祭祀或特定儀式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解齋(拼音:jiě zhāi)指解除齋戒的行為。齋戒是古代祭祀或宗教活動中通過潔淨身心(如禁食葷腥、沐浴更衣等)以示虔誠的儀式,而“解齋”則表示這一儀式的結束。
儀式規範
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古代齋戒時長因祭祀對象不同而異(如天地七日、宗廟山川五日等),若齋戒期間被污染,需“解齋”後重新行禮。
另《法苑珠林》提到,佛教中解齋需待“明相出時”(天亮)方可進食,否則視為破齋。
文學例證
“解齋”是古代禮儀與宗教文化中的重要環節,強調儀式結束後恢複常态的行為。其具體規範因時代和信仰體系不同略有差異,但核心均圍繞解除身心約束展開。
《解齋》是一種漢字詞語,意思是結束齋戒或禁食狀态。
《解齋》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言」和「斤」。它總共有七個筆畫。
《解齋》一詞來源于佛教修行禅理中的一種修行方法。在佛教寺廟中,信徒常常會進行齋戒,也就是在特定的時間内禁食肉食、熟食等。而《解齋》則是齋戒結束後恢複正常飲食的意思。
《解齋》在繁體中文裡的寫法是「解齋」,但讀音和意思都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解齋」的字形稍有不同,但仍保持了相同的意思。例如,在篆書中,「解齋」的寫法為「讠斁」。
1. 齋戒期結束後,信徒們紛紛開始解齋,吃上美味的肉食。
2. 經過一天的齋戒,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解齋,盡情享受美食。
解官、解厄、解禁、解放、解救。
終止、恢複、解除。
開始、禁食、齋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