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邛邛岠虛。獸名。傳說與蹷互相依存,平時蹷以美草供給卭卭距虛,遇難時卭卭距虛負蹷而逃。見《爾雅·釋地》,《逸周書·王會》:“ 獨鹿 卭卭距虛善走也。”《穆天子傳》卷一:“卭卭距虛走百裡。” 郭璞 注:“亦馬屬。”一說,卭卭、距虛是兩種獸。《爾雅翼·釋獸四》:“蟨” 宋 羅願 注:“蟨,鼠前而兔後,趨則頓,走則颠,故常與卭卭、距虛比,為卭卭、距虛齧甘草;即有難,卭卭、距虛負之走,故號比肩獸…… 張揖 以為卭卭,青獸,其狀如馬;距虛,似驘而小。”距,也寫作“駏”。參見“ 卭 ”。
“卭卭距虛”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需結合古籍記載和語言演變來理解:
基本定義
指一種與“蹷”(蟨)共生的異獸,兩者形成互助關系:平時蹷為卭卭距虛提供食物(美草),遇險時卭卭距虛則背負蹷逃跑。
文獻記載
發音與字形
正确讀音為qióng qióng jù xū(部分網頁誤作“wēng”),其中“距”也寫作“駏”。
部分現代詞典(如、2)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行走緩慢而輕盈”,并關聯《左傳》典故。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對原詞含義的引申或誤傳。建議優先采用“異獸”這一傳統釋義。
該詞核心含義源自先秦文獻,指代共生異獸,現代語境中若用于形容步伐,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是否為衍生用法。
《卭卭距虛》是出自《荀子·非十二子》一章的典故,意為人的行為應當接近虛無的境界,即被譽為“卭卭距虛”。
《卭卭距虛》的三個字的拆分部首分别為“十”、“足”和“虍”,其筆畫分别為十畫、七畫和七畫。
《荀子·非十二子》是中國哲學家荀況所著的一本經典著作,其中“卭卭距虛”一詞出現在其中,表達了人類應當追求虛無的境界。
《卭卭距虛》的繁體字為「況況距虛」。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卭卭距虛」可以寫作「雄雄距虛」。
他飽讀詩書,思考人生的意義,漸漸懂得了卭卭距虛的道理。
卭然、距離、虛無、境界
虛無缥缈、悠然自得、侘寂空靈
執著、貪婪、實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