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卭卭距虛的意思、卭卭距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卭卭距虛的解釋

即邛邛岠虛。獸名。傳說與蹷互相依存,平時蹷以美草供給卭卭距虛,遇難時卭卭距虛負蹷而逃。見《爾雅·釋地》,《逸周書·王會》:“ 獨鹿 卭卭距虛善走也。”《穆天子傳》卷一:“卭卭距虛走百裡。” 郭璞 注:“亦馬屬。”一說,卭卭、距虛是兩種獸。《爾雅翼·釋獸四》:“蟨” 宋 羅願 注:“蟨,鼠前而兔後,趨則頓,走則颠,故常與卭卭、距虛比,為卭卭、距虛齧甘草;即有難,卭卭、距虛負之走,故號比肩獸…… 張揖 以為卭卭,青獸,其狀如馬;距虛,似驘而小。”距,也寫作“駏”。參見“ 卭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卭卭距虛是漢語中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固定詞組,特指兩種傳說中的異獸,常并列出現。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與詞源

“卭卭距虛”(亦作“邛邛岠虛”或“蛩蛩距虛”)最早見于《爾雅·釋地》,指代兩種共生異獸。據《爾雅》載:“西方有比肩獸焉,與卭卭距虛比,為卭卭距虛齧甘草。即有難,卭卭距虛負而走,其名謂之蟨。” 其中“卭卭”與“距虛”分别為獸名,二者相依生存:卭卭善覓食,距虛善奔跑,遇險時距虛背負卭卭逃離。

二、古代典籍中的用例

西漢司馬相如《子虛賦》曾用此典:“蹵蛩蛩,辚距虛”,以描寫狩獵場景。唐代類書《藝文類聚》引《博物志》進一步描述:“距虛似騾而小,卭卭如馬而青”,強調二者形貌差異及共生特性。此詞在曆代文獻中多象征互助關系,如《康熙字典》“距”字條釋:“距虛,獸名,與卭卭比。”

三、現代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卭卭距虛”為“傳說中的二異獸,卭卭善走而不善求食,距虛善求食而不善走,故相依為生。” 其詞義核心在于生物共生現象的神話投射,現代使用中多用于典故引用或文學修辭,罕見于日常語言。

四、文化延伸意義

該詞承載中國古代動物神話的獨特想象,反映古人觀察自然規律(如互利共生)的哲學思考。後世文人常借“卭卭距虛”隱喻人際依存關系,如《昭明文選》注引郭璞言:“相背負而走,所謂齧甘草以相濟也。” 這一文化意象成為傳統互助倫理的象征符號。


參考資料來源:

  1. 《爾雅·釋地》(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司馬相如《子虛賦》(《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引)
  3. 《藝文類聚·卷九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康熙字典》“距”字條(同文書局影印本)
  5.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卭卭距虛”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需結合古籍記載和語言演變來理解:

一、古代傳說中的獸名(主要含義)

  1. 基本定義
    指一種與“蹷”(蟨)共生的異獸,兩者形成互助關系:平時蹷為卭卭距虛提供食物(美草),遇險時卭卭距虛則背負蹷逃跑。

  2. 文獻記載

    • 《爾雅·釋地》《逸周書·王會》均提到其善奔跑的特性,如“卭卭距虛走百裡”(《穆天子傳》)。
    • 郭璞注《穆天子傳》時認為它屬于馬類,但宋代羅願提出另一種觀點:卭卭和距虛實為兩種獸,前者似青馬,後者似騾而小。
  3. 發音與字形
    正确讀音為qióng qióng jù xū(部分網頁誤作“wēng”),其中“距”也寫作“駏”。


二、成語用法的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2)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行走緩慢而輕盈”,并關聯《左傳》典故。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對原詞含義的引申或誤傳。建議優先采用“異獸”這一傳統釋義。


該詞核心含義源自先秦文獻,指代共生異獸,現代語境中若用于形容步伐,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是否為衍生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百工百戰百勝薄祿悲音播菜不諐不舍得慘舉馳騰電告丁女鲕石發露腐財浮兢改是成非鼓腹擊壤過愆漢主洪範華采華燭椒酒矯上狡兔得而獵犬烹旌舉金陵祲象禁止令行急飕飕開口貨磕頭禮拜連底靈計流匄馬酮美劭密篠能說會道蜺雲淺鄙壤策人黎柔暖矢室勢物收籴疏封水澆蓮桃李精神天數通變恫恐讬伏窊亞五苦午齋效媚小淘氣兒吸華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