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困戹的意思、困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困戹的解釋

同“ 困厄 ”。《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範雎 於是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戹者。”《後漢書·伏湛傳》:“雖在困戹,授命不顧。” 清 顧炎武 《<方月斯詩草>序》:“﹝ 方 子﹞以絶群之姿,遭離困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困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困厄",其核心含義指處境艱難窘迫,遭遇困境或危難。該詞由"困"(窘迫)和"戹"(同"厄",災難、險阻)複合而成,強調陷入難以擺脫的艱難境地。

詳細釋義與來源依據:

  1. 基本釋義

    "困戹"指生活或境遇陷入極度艱難、困苦無助的狀态,常形容物質匮乏、精神壓抑或前途受阻的境況。《說文解字》釋"困"為"故廬也",引申為窘迫;"戹"為"隘也",即險要阻塞之處。段玉裁注《說文》進一步指出"困"有"窮乏不能自存"之義。

  2. 古籍用例佐證

    • 《後漢書·荀彧傳》:"行矣孔璋,足下徼利于境外,臧洪受命于君親;吾子托身于盟主,臧洪策名于長安。子謂餘身死而名滅,仆亦笑子生死而無聞焉。本同末離,努力努力,夫複何言!若其困戹而相棄者,非朋友也。"(此處指危難時背棄)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時寒且旱,二百裡無複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還,科問前谏者,衆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谏,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此困戹而能自抑者也。"(描述曹操行軍途中陷入絕境)
  3. 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收錄"困戹"詞條,釋義為:"艱難窘迫。《後漢書·張奂傳》:'奂困戹,乃上書薦(段)颎。'"。現代規範用詞中,"困厄"為推薦字形(見《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

  4. 語義關聯與演變

    該詞與"困頓""窘迫""窮厄"等近義,但更強調外部環境壓迫下的生存危機。其核心語義從古至今保持穩定,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雖未直接收錄"困戹",但"困厄"釋義為"艱難困苦的處境"。

引用來源:

  1. 《說文解字》(漢·許慎撰)
  2.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
  3.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4. 《後漢書》(南朝宋·範晔撰)
  5. 《三國志》(晉·陳壽撰,裴松之注)

網絡擴展解釋

“困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得出:

一、基本釋義

二、引證與用法

  1. 《史記·範雎蔡澤列傳》:“範雎於是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戹者。”
    此處“困戹”指範雎曾經曆的困頓時期。
  2. 《後漢書·伏湛傳》:“雖在困戹,授命不顧。”
    描述伏湛在艱難處境中仍堅守使命。
  3. 清代顧炎武《<方月斯詩草>序》:“以絶群之姿,遭離困戹。”
    強調方月斯才華出衆卻命運坎坷。

三、相關詞彙

四、使用注意

“困戹”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多用“困厄”替代,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物質匮乏、精神壓力或外部環境壓迫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3、4的原文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鹜抱饑渴飽祿剝削階級殘夷償墾稱意花馳競赤色傳遺慈幼大月氏登相釘問轓軒風羊港灣各别犷盛鬼親後騎豁閜胡撲掩江陽建寅積潴控咽樂童兩龔斂衿曆閱镂玉裁冰鹿鳴宴磨蝕潘噎破睡破雲淺薄鍬镢求配取回若木弱子設境生祠生意盎然室人守貳守謙俗句素扇陶頓頹堕土窯歪道外用圍觀危嶪物變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