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戹的意思、困戹的详细解释
困戹的解释
同“ 困厄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范雎 於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后汉书·伏湛传》:“虽在困戹,授命不顾。” 清 顾炎武 《<方月斯诗草>序》:“﹝ 方 子﹞以絶群之姿,遭离困戹。”
词语分解
- 困的解释 困 (④⑤睏) ù 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困厄(处境困苦危险)。困处(?)。困居。困扰。困境。困窘。困知勉行。困兽犹斗。 穷苦、艰难:困苦。困难。 包围:困守。围困。 疲乏:困乏。困倦。困顿
- 戹的解释 戹 è 古同“厄”。 笔画数:; 部首:户;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困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写作"困厄",其核心含义指处境艰难窘迫,遭遇困境或危难。该词由"困"(窘迫)和"戹"(同"厄",灾难、险阻)复合而成,强调陷入难以摆脱的艰难境地。
详细释义与来源依据:
-
基本释义
"困戹"指生活或境遇陷入极度艰难、困苦无助的状态,常形容物质匮乏、精神压抑或前途受阻的境况。《说文解字》释"困"为"故庐也",引申为窘迫;"戹"为"隘也",即险要阻塞之处。段玉裁注《说文》进一步指出"困"有"穷乏不能自存"之义。
-
古籍用例佐证
- 《后汉书·荀彧传》:"行矣孔璋,足下徼利于境外,臧洪受命于君亲;吾子托身于盟主,臧洪策名于长安。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本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若其困戹而相弃者,非朋友也。"(此处指危难时背弃)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此困戹而能自抑者也。"(描述曹操行军途中陷入绝境)
-
权威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收录"困戹"词条,释义为:"艰难窘迫。《后汉书·张奂传》:'奂困戹,乃上书荐(段)颎。'"。现代规范用词中,"困厄"为推荐字形(见《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
语义关联与演变
该词与"困顿""窘迫""穷厄"等近义,但更强调外部环境压迫下的生存危机。其核心语义从古至今保持稳定,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直接收录"困戹",但"困厄"释义为"艰难困苦的处境"。
引用来源:
- 《说文解字》(汉·许慎撰)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 《三国志》(晋·陈寿撰,裴松之注)
网络扩展解释
“困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得出:
一、基本释义
- 拼音:kùn è
- 释义:同“困厄”,指陷入艰难困苦或危险处境,多用于形容人生境遇的窘迫或物质条件的匮乏。例如《史记》中“尽以报所尝困戹者”即指报答曾帮助自己度过困境的人。
二、引证与用法
-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於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
此处“困戹”指范雎曾经历的困顿时期。
- 《后汉书·伏湛传》:“虽在困戹,授命不顾。”
描述伏湛在艰难处境中仍坚守使命。
- 清代顾炎武《<方月斯诗草>序》:“以絶群之姿,遭离困戹。”
强调方月斯才华出众却命运坎坷。
三、相关词汇
- 近义词:困厄、困顿、窘迫。
- 反义词:顺遂、通达。
- 成语关联:胶鬲之困、内外交困、穷困潦倒。
四、使用注意
“困戹”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多用“困厄”替代,常见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需根据语境判断具体含义,如物质匮乏、精神压力或外部环境压迫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3、4的原文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陂曲冰绢冰炭不同器邠国朝饔叱詈痴顽老子虫镌鼠啮鏦鏦蹈厉之志递演渡引繁略佛扃佛舍利赶趟儿勾萌狗油贵阀裹肚孤涂回决火中莲奸占节欲缉合荆布经纪纠绞孔宣亏形离堂罗伞迷迷糊糊缪荃孙那移偏旁平甸啓节情不自胜轻生重义轻恬清西陵桑叶冠三媒六证山复整妆珊瑚礁苫庐身段勝民始业守龟衰弊肆野他生望色晚西我的一家舞法西里西亚织工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