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用的意思、外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用的解釋

(1).謂用于對外作戰。《商君書·農戰》:“聖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於農……壹則少詐而重居,壹則可以賞罰進也,壹則可以外用也。”

(2).出任地方官。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五:“壬戌,餘與 曾南村 、 黃笠潭 同以翰林外用。”《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家人們聽見老爺得了外任,個個喜出望外,隻有太太合公子,見老爺進門來,愁眉不展,面帶憂容,便知是因為外用的原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外用”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醫學領域(現代常用含義)

指藥物通過體表或黏膜局部應用,直接作用于患處,而非口服或注射。

  1. 作用特點
    具有消炎殺菌(如碘伏)、消腫散結(如乳膏)、生肌止血(如雲南白藥粉)等功效。
  2. 常見劑型
    • 溶液劑(如硼酸洗液)
    • 散劑(如痱子粉)
    • 乳膏(如皮炎平)
    • 貼劑(如膏藥)
    • 酊劑(如紅花油)

二、古代漢語含義

  1. 軍事與政治
    指對外作戰或出任地方官職(如《商君書》中“外用”指對外作戰,清代文獻中“外用”指官員到地方任職)。
  2. 詞義對比
    與“内服”相對,如《兒女英雄傳》中“外用”指外塗藥物,區别于口服藥物。

三、現代延伸含義

泛指任何外部使用方式,例如: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藥物使用方法,請參考國家藥監局發布的外用藥使用指南(來源含、6、12)。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外用

外用是一個常見的詞彙,用于形容某種藥物或産品適用于外部使用。在醫學、美容和保健等領域中經常使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外用的字形由“兀”和“口”組成,其中“兀”為左邊的部首,表示形容詞的意境,而“口”則作為右邊的部首,表達了一種塗抹的動作。外用一詞共有五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外用一詞源自古漢語,最早記錄于《爾雅》一書中。它的繁體字為「外用」,在繁體字系統中,每個漢字的筆畫繁多,顯得更為複雜和藝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外用并沒有固定的标準寫法。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字形是由人為創造和演化的,發展到現代漢字的形狀。

例句

1. 這種藥膏隻能外用,不能内服。

2. 這個藥水適合外用于皮膚破損的地方。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外用藥、外用品、外用化妝品、外用乳霜

近義詞:外敷、外擦、外塗

反義詞:内服、口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