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的意思、外用的詳細解釋
外用的解釋
(1).謂用于對外作戰。《商君書·農戰》:“聖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於農……壹則少詐而重居,壹則可以賞罰進也,壹則可以外用也。”
(2).出任地方官。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五:“壬戌,餘與 曾南村 、 黃笠潭 同以翰林外用。”《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家人們聽見老爺得了外任,個個喜出望外,隻有太太合公子,見老爺進門來,愁眉不展,面帶憂容,便知是因為外用的原故。”
詞語分解
- 外的解釋 外 à 與“内”、“裡”相對:外邊。外因。裡應(宯 )外合。外行(俷 )。 不是自己這方面的:外國。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指“外國”:外域。外賓。外商。 稱母親、姐妹或女兒方面的親
- 用的解釋 用 ò 使人或物發揮其功能:使用。用心。用兵。用武。 可供使用的:用品。用具。 進飯食的婉辭:用飯。 花費的錢財:費用。用項。用資。 物質使用的效果:功用。有用之才。 需要(多為否定):不用多說。 因
專業解析
“外用”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外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使用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解釋:
一、 基礎釋義:用于外部
- 含義: 指(藥物、物品等)在身體外部使用,而非通過口服或注射等方式進入體内。其核心在于應用部位和方式的外部性。
- 反義: 内服(指藥物等通過口服進入體内)。
- 示例: “這藥膏是外用的,不能吃。”、“外用消毒劑”。
- 來源依據: 此為基礎且最常用的釋義,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等權威詞典中均有明确記載,強調其與“内服”的對立關系(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無有效鍊接可提供)。
二、 引申釋義(醫學/藥學領域):作用于體表局部
- 含義: 特指藥物施用于皮膚、黏膜等體表部位,期望其藥效主要在局部發揮作用,而非吸收進入全身血液循環産生系統性作用。這是“用于外部”在醫藥領域的專業化和具體化。
- 特點: 通常安全性相對較高(相對于内服藥物),但需注意用法用量,避免刺激或過敏。
- 示例: “外用抗生素軟膏”、“僅供外用的溶液”。
- 來源依據: 此釋義在醫藥專業詞典和規範中普遍使用,是“外用”在特定領域(醫藥)的精準含義(來源: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相關術語規範。無有效鍊接可提供)。
三、 古義/舊義:出任地方官
- 含義: 在古代漢語中,“外用”可指京官被派到京城以外的地方擔任官職。
- 示例: “京官外用,始于唐代。”
- 來源依據: 此釋義見于《漢語大詞典》等大型曆史語文辭書,反映了詞彙的曆史演變(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無有效鍊接可提供)。
四、 古義/舊義:使用于外
- 含義: 更廣義地指将財物等用于外部事務或支出。
- 示例: “府庫之財,内供皇室,外用軍需。”(此為例句,非直接引用)
- 來源依據: 此用法在古籍文獻中可見,同樣收錄于《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無有效鍊接可提供)。
在現代漢語中,“外用”最常用、最核心的含義是指藥物、物品等在身體外部表面使用,尤其在醫藥領域特指作用于體表局部。其古義“出任地方官”和“使用于外”在現代日常語言中已較少使用。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外用”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醫學領域(現代常用含義)
指藥物通過體表或黏膜局部應用,直接作用于患處,而非口服或注射。
- 作用特點
具有消炎殺菌(如碘伏)、消腫散結(如乳膏)、生肌止血(如雲南白藥粉)等功效。
- 常見劑型
- 溶液劑(如硼酸洗液)
- 散劑(如痱子粉)
- 乳膏(如皮炎平)
- 貼劑(如膏藥)
- 酊劑(如紅花油)
二、古代漢語含義
- 軍事與政治
指對外作戰或出任地方官職(如《商君書》中“外用”指對外作戰,清代文獻中“外用”指官員到地方任職)。
- 詞義對比
與“内服”相對,如《兒女英雄傳》中“外用”指外塗藥物,區别于口服藥物。
三、現代延伸含義
泛指任何外部使用方式,例如:
- 醫療器械:外用藥棉、外用紗布
- 化工産品:外用防水塗料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藥物使用方法,請參考國家藥監局發布的外用藥使用指南(來源含、6、12)。
别人正在浏覽...
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抱産陛見鏟地皮誠忘塵卷風陳墨香塵濁磋琢代人捉刀點除地藏節邸第動辄反敗為勝肺附富士紙關子龜鶴遐壽貴素鼓舞人心煎敖蔣士铨驕視徼天酒槽僦稅開足馬力纜索老斫輪靈飇厲妖樓敵羅酆綠色食品勉厲名位明哲保身謀選拍照佩刻前呼後擁黔驢技窮請假清善權事驅執三芝山東省生手師用苔藓探索土白微利文惡相書巷族小寵小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