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鹿鳴筵 ”。科舉時代,鄉舉考試後,州縣長官宴請得中舉子或放榜次日,宴主考、執事人員及新舉人,歌《詩·小雅·鹿鳴》,作魁星舞,故名。據《新唐書·選舉志上》載:“每歲仲冬……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絃,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叙長少焉。” 宋 歐陽修 《送楚建中颍州法曹》詩:“曾陪鹿鳴宴,徧識 洛陽 生。”《明史·于慎行傳》:“年十七,舉於鄉,禦史欲即鹿鳴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辭。”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八五:“ 嘉慶 文風在目前,記同京兆鹿鳴筵。”
“鹿鳴宴”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重要文化現象,具有雙重含義:
一、科舉宴會
始于唐代,延續至明清,是鄉試放榜後由地方長官為新科舉人、考官等舉辦的慶賀宴會。宴會上需吟唱《詩經·小雅·鹿鳴》詩篇(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以表達對人才的禮遇,故得名。明清時期,該宴成為科舉定制,象征學子正式踏入仕途起點。
二、文化象征
曆史演變:
該宴通過詩歌、禮儀與象征符號,既激勵學子進取,又強化了儒家“選賢與能”的政治理想,成為古代文教制度的重要縮影。
《鹿鳴宴》是一個成語,意為牛鹿的叫聲,也指宴會上人聲鼎沸的熱鬧場景。
《鹿鳴宴》的拆分部首是鹿(鹿字旁),筆畫為21畫。
《鹿鳴宴》最早出現在《洛陽伽藍記》中。相傳,南朝梁武帝舉行宴會,邀請了當地的貴族名流,并故意在宴會上大肆烹饪肉類,牛、鹿的叫聲此起彼伏,人聲鼎沸,場面非常熱鬧。于是就用“鹿鳴宴”來形容宴會的熱鬧場景。
《鹿鳴宴》的繁體字為「鹿鳴宴」。
在古時候,《鹿鳴宴》的漢字寫法為「鹿鳴宴」。
參加這次朋友聚會的人很多,真是一場真正的《鹿鳴宴》。
若要組詞,可以有鹿鳴、宴會、熱鬧等。
近義詞包括熱鬧非凡、人聲鼎沸等。
反義詞可以是冷清、寂靜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