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持謙遜的态度。《晉書·張祚傳》:“先公累執忠節,遠宗 吳會 ,持盈守謙,五十餘載。” 明 趙良 《器械賦》:“其取進也每迎前以啟路,其守謙也常處下而翹容。”
“守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保持謙遜的态度,常用于形容為人處世的原則。以下為詳細解釋:
“守謙”由“守”(保持、遵循)和“謙”(謙遜)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恪守謙遜的品德。它強調在言行中不自滿、不驕縱,體現對傳統美德的遵循。
“守謙”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主張在進取與内斂間保持平衡。它不僅是一種個人修養,也是中華文化推崇的處世哲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詞語演變,可參考《晉書》及傳統訓诂學資料。
守謙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守”和“謙”。
“守”字的部首是宀,它是一個漢字的頂部,并且在“守”字的左邊。它的筆畫數是宀(3畫)和寸(3畫),總共是6畫。而“謙”字的部首是讠,它是一個獨立部首,位于“謙”字的左邊。它的筆畫數是讠(2畫)和八(2畫),總共是4畫。
“守謙”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守指的是守護、保守,謙指的是謙遜、謙虛。守謙的含義是指一個人能夠堅守自己的原則和信念,同時保持謙虛謹慎的态度。
“守謙”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守謙」。
根據古代的《說文解字》,“守”字的古時候寫法為「宀甯人」,表示守衛。而“謙”字的古時候寫法為「讠兼文」,表示兼容謙虛的品質。
1. 他一直守謙,從不自吹自擂。
2. 雖然成功,他依然保持着謙虛的态度,守謙如初。
組詞:守護、守紀。
近義詞:謙遜、謙虛。
反義詞:驕傲、自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