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乖離;分離。《文選·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即事怨睽攜,感物方悽戚。” 李善 注:“《周易》曰:‘睽,乖也。’ 賈逵 《國語》注曰:‘攜,離也。’” 唐 元稹 《醉行》詩:“秋風方索漠,霜貌足睽攜。”
“睽攜”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í xié,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睽攜”指乖離、分離,常用于描述人與人之間的離别或事物之間的隔閡。
部分資料提到“睽攜”可引申為久别重逢的喜悅(如夫妻或親人團聚),但此用法較少見,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延伸解讀。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詞義。
“睽攜”核心含義為分離,常見于古典詩文,需注意語境差異。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周易》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睽攜(kuí xié)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睽和攜。
睽是一個形聲字,部首是目,總筆畫數為10。在繁體字中,睽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睽本義是兩隻眼睛無法并視的意思,引申為分開、對立的概念。
攜是一個形聲字,部首是手,總筆畫數為12。在繁體字中,攜的寫法為攜。攜的本義是帶領、帶着,引申為一同、結伴的意思。
睽攜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它形象地描述了項羽喪失心機,不再與劉邦合作,而是自己獨立行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睽的繁體字寫作睽,攜的繁體字寫作攜。
這個詞的例句可以是:“他們從此之後便是兩條道上的人了,再也沒有了昔日的睽攜情景。”
與睽攜相近的詞語有分道揚镳、各奔東西、各行其是等,它們都表示原本結伴而行的人或事物分道而行。
與睽攜相反的詞語有風雨同舟、同舟共濟等,這些詞語表示在困難時刻共同合作,共同面對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