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揮霍。 漢 荀悅 《漢紀·宣帝紀四》:“ 延壽 字 長公 , 燕 人也。先是為 東郡 太守,放散官錢,奢僭逾制。” 漢 蔡邕 《黃钺銘》:“而經用省息,官有餘資,執事無放散之尤,簿書有進入之赢。”
(2).分散。《三國志·魏志·公孫瓒傳》“脅 訓 斬 虞 ”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魏氏春秋》:“ 瓚 部曲放散在外,自懼敗,掘東城門欲走。”
(3).消散;散歇。 唐 白居易 《宿靈岩寺上院》詩:“葷血屏除唯對酒,歌鐘放散秪留琴。” 南唐 馮延巳 《采桑子》詞:“笙歌放散人歸去,獨宿江樓。”
(4).解散。 宋 蘇轍 《乞罷修河司劄子》:“因旱災令權罷修 河 ,放散夫役。” 宋 李綱 《與呂相公書》:“其 劉忠 、 李宏 、 楊華 、 雷進 、 楊麼 、 鐘相 殘黨,皆負固自若, 馬友 之徒,亦未曾放散。”
(5).渙散。 宋 葉適 《覺齋記》:“頽弛放散,而謂之得本心。”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九:“因為罷課為的是國難,原沒有放散精神。”
(6).散發,擴散。 沙汀 《航線》:“身上放散出汗氣和黴熏氣。” 蕭紅 《小城三月》:“草和牛糞都橫在道上,放散着強烈的氣味。”
放散是一個漢語動詞,指氣體、聲音、氣味等向外擴散或消散的過程。其核心含義強調物質或能量從集中狀态向周圍環境自然釋放、分散。以下是具體解析:
指氣體、煙霧等由聚集處向四周逸散。例如:“廚房的油煙通過排氣扇向室外放散。”
用于聲音、氣味等無形物的擴散,如“花香隨微風放散至整個庭院”。
釋義綜合參考權威辭書《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378頁“放散”詞條,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商務印書館出版。
“放散”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煙、氣味等物質向外擴散或散開。例如:
在成語或口語中,偶見形容思維或行動散漫不集中,但此用法較少見。
提示:現代語境下,“放散”多用于描述氣體、氣味的擴散,古義及特殊用法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曆史典籍。
榜題拌種比善罷士蠶麥超邁淳至锉折淡粥倒打一耙大廈地物鬥草惡惡從短分巡感逝山陽稾秣公旗官賈孤村刿目怵心菡萏洪藻見好家無二主九變十化酒痕軍廥疽癰空疏口内塊肉老姑娘勒索連犿晾曬兩獻臉皮厚李代桃僵龍道路倒祿廕毛犢明光殿跑鞋偏斷切身怯弦薩滿教善罷甘休神奇臭腐伸展十年磨劍説聽頹沲危獨五石銅鰕狗曉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