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饋饟的意思、饋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饋饟的解釋

運送糧饷。 宋 蘇轍 《京西北路轉運使題名記》:“﹝ 京西 ﹞盜賊希闊,外無蠻夷疆埸之虞,内無兵屯饋饟之勞,為吏者常閒暇無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 明 何騰蛟 等﹞分路拒戰,連營亘二三百裡。 式耜 饋饟不絶,我追師遂引退。”

餽饟:1.指糧饷。饟,同“ 餉 ”。《史記·高祖本紀》:“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絶糧道,吾不如 蕭何 。”《漢書·食貨志下》:“時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裡負擔餽饟。” 三國 魏 锺繇 《薦關内侯季直表》:“三軍餽饟,朝不及夕。”

(2).指運送糧饷。 漢 賈誼 《新書·解縣》:“中地左戍,延行數千裡,糧食餽饟至難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饋饟(kuì xiǎ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複合詞,主要含義指運送、供給糧食或其他物資,尤其強調在特定場合(如軍事行動、禮儀往來)中的供給行為。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運送糧食物資

    指将糧食、軍需等物資轉運至特定地點進行供給。《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饋送糧饷”。古代多用于描述為軍隊或使節提供後勤補給的行為,如《漢書·食貨志》載“轉漕饋饟”,指通過水陸運輸軍糧。

  2. 禮儀性饋贈

    在禮儀文化中,引申為鄭重其事的贈予行為。《說文解字注》提及“饟”通“饷”,含“以食物款待”之意,如《儀禮》中諸侯間“饋饟之禮”即指互贈食物以示交好。


二、字形與字源分析

二字組合後,強化了“供給糧食物資”的核心含義,且多用于正式或軍事語境。


三、典籍用例

  1. 軍事後勤

    《史記·平準書》:“中國繕道饋饟,遠者三千,近者千餘裡。”描述為遠征軍隊輸送糧草的艱辛。

  2. 禮儀往來

    《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饟,食用六谷。”指君王賞賜臣屬食物的制度。


四、古今用法演變

現代漢語中,“饋饟”因語境變遷已較少使用,但“饋贈”“糧饷”等派生詞仍保留其部分含義。需注意其與“饋贈”的區别:“饋饟”側重物資供給(尤指糧食),而“饋贈”泛指禮物贈送。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2卷,頁945。
  2.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華書局,2013年,頁456。
  3. 《王力古漢語字典》,王力主編,中華書局,2000年,頁1231。

網絡擴展解釋

“饋饟”是古代漢語中表示饋贈食物的複合詞,具體解析如下:

一、字義拆分

  1. 饋(餽)
    本義指贈送食物,後泛指一般的饋贈行為。


  2. 同“饷”,特指向在野外勞作的人(如農人、士兵)贈送食物。《爾雅·釋诂》注“饁饟,饋也”,《詩經·周頌》有“其饟伊黍”的用例,指送黍米飯到田間。

二、讀音與方言差異

三、文獻用例

《詩經》中“饟”多指田間送飯,如“其饟伊黍”描寫周人豐收後向農人贈黍米飯的場景,體現古代“饋食于野”的勞作風俗。

四、現代意義

該詞現已罕用,被“饋饷”替代,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

案首敝帚谶詞齒胄丑差次家呆呆呆當官當局者迷訂制訛錢輔車腐脅疾甘液高車龜币貴先霟霘降表鞯辔拘緻酷禍困亨廓開痨傷勞師冷嗖嗖遼東白豕聆韶林居六鼇龍袱淪放密靓蝻虸清露情僞青鹽輕徭薄賦人氣辱子閃婚盛鋭攝意市撮實覈世券識時達務數來寶壇堂通識亡謂文殊院武擔無妨弦上箭小貂銷息小字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