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真假;真誠與虛僞。《易·繫辭上》:“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晉侯 在外十九年矣……民之情僞,盡知之矣。”《後漢書·耿國傳》:“夷狄情僞難知,不可許。” 唐 劉知幾 《史通·曲筆》:“近古易悉,情僞可求。”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無事劄子》:“伏惟 太祖 躬上智獨見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僞,指揮付托,必盡其材。” 嚴複 《論滬上創興女學堂事》:“情僞相攻,機械百出,倏去倏來,終反故轍。”
(2).猶虛實。《新唐書·王锷傳》:“ 鍔 小心,善刺軍中情僞。事無細大, 臯 悉知之。”《新唐書·李愬傳》:“衆願為 愬 死,故山川險易與賊情僞,一能曉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出為兵備道,使山川扼塞形勢,兵之強弱,将之材駑,四夷之情僞,無不瞭於平日。”
(3).弊病。《管子·七法》:“人君洩,則言實之士不進;言實之士不進,則國之情僞不竭于上。”《新唐書·于志甯傳》:“當 周 德既衰,諸侯盛彊,征伐競興,情僞於是乎生,變詐於是乎起,有以臣召君、取威定霸之事。” 宋 陳亮 《丙午秋答朱元晦秘書書》:“天下之情僞,豈一人之智慮所能盡防哉!”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儒家釋家,情僞日增,門徑各别,可勿與辯也。”
“情僞”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解釋,以下從三個主要維度進行詳細分析:
真假與人性本質
指事物的真實性與虛僞性,或人的真誠與僞善。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晉文公通過長期流亡經曆“民之情僞,盡知之矣”,說明對人性本質的洞察。《易·系辭上》中“設卦以盡情僞”則強調通過卦象揭示事物真僞。
虛實與客觀情況
多用于軍事或政治場景,指局勢的真實狀況或敵方虛實。
例:《新唐書·李愬傳》記載李愬因得軍心,能全面掌握“山川險易與賊情僞”。
社會弊端與問題
引申為制度或治理中的弊病。《管子·七法》提到“國之情僞不竭于上”,指統治者若阻塞言路則無法察覺國家問題。
經典文獻中的用例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用“别情僞”說明文書需辨别真僞;宋代王安石在奏折中以“周知人物之情僞”贊太祖知人善任。
衍生成語
“曲盡情僞”(細緻辨明真假)出自清代魏源《聖武記》,體現該詞的動态分析意味。
從先秦側重“人性真僞”到漢唐擴展至“軍政虛實”,再到宋明後多指“社會弊病”,反映語義隨時代需求變化。近現代多用于學術讨論,日常口語較少見。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權威字典如《漢語大詞典》或《左傳》《管子》等原典。
情僞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名詞“情”和副詞“僞”兩個部分。
下面分别對兩個漢字的部首和筆畫進行拆分:
1. “情”字的部首是“心”,拼音是“qíng”,總共包含了4個筆畫。
2. “僞”字的部首是“亻”(“人”字的偏旁),拼音是“wěi”,總共包含了6個筆畫。
情僞這個詞語在現代漢語中的來源較為模糊,它可以表示情感的虛假、假冒的意思。這種情僞往往是人為而造成的,用以欺騙他人。
在繁體字中,“情僞”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情僞”這兩個字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在古文字典中,有一種古體寫法是将“僞”字的左側加上一個“口”字,表示假冒情感。然而,現代通用的寫法仍然是“情僞”。
以下是一些使用“情僞”的例句:
1. 他的言行充滿了情僞,很難辨别真假。
2. 他的道謝聽起來有些情僞,似乎并不真心。
情僞在漢語中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構成新詞,比如:“真情僞愛”、“情僞表演”等。這些詞語用以形容假冒的情感、虛僞的表演。
與“情僞”相關的近義詞有:假情假意、僞善、虛僞等。
與“情僞”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真情實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