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求投降的表文。《新五代史·後蜀世家·孟昶》:“ 昊 事 王衍 為翰林學士, 衍 之亡也, 昊 為草降表,至是又草焉, 蜀 人夜表其門曰‘世脩降表 李 家’,當時傳以為笑。” 清 納蘭性德 《西苑雜詠和荪友韻》之三九:“都監聲名敵指揮,隔河降表最先馳。” 林百舉 《悲憤》詩:“談笑餘威伏五羊,幾家降表幾壺漿。”
“降表”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指向以下兩種解釋:
請求投降的正式文書
這是“降表”最常見的含義,指古代戰争中戰敗方向勝利方遞交的投降書。例如《新五代史》記載後蜀孟昶投降時,大臣李昊為其撰寫降表,因多次代寫降表被譏諷為“世修降表李家”。
讀音與字義
文獻記載
引申争議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降低身份”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用或衍生義。
推薦理解:優先采用“投降文書”這一核心含義,尤其在曆史、文學語境中。若需引用“降低身份”的引申義,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謹慎使用。
《降表》是指将上奏皇帝的表章退回給原撰寫者,表示皇帝沒有批準或接納該表章的請求或建議。
《降表》由部首部分“阜”和“表”組成。
部首“阜”表示土堆,意為土堆下的寶藏,引申為寶貴的東西或珍貴的意見。
部首“表”表示奏章、表章,指上呈皇帝的文書或申請。
《降表》總共有12畫。
《降表》一詞來源于古代的官場制度。在古代,臣子或官員若有要向皇帝進言或請命的事項,會寫成表章上奏。皇帝閱讀後,如不同意或不接納該請求,便會将該表章退回給原來的撰寫者,表示皇帝未予批準。從而形成了“降表”的說法。
《降表》的繁體字為「降表」。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有所不同。《降表》在古時候的寫法是「降表」,字形較為簡單。
1. 他的奏章被皇帝降表,意味着請求未被批準。
2. 皇帝降表後,官員隻能重新審視自己的建議。
降逐、升降、降服、降價、降低、降臨
退表、回表、退奏
批準、接納、同意、采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