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識的意思、通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識的解釋

(1).學識淵博的人。 晉 陶潛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之一:“即理愧通識,所保詎乃淺。” 唐 孟棨 《<本事詩>序》:“聞見非博,事多闕漏,訪於通識,期復續之。” 清 吳偉業 《壽王鑒明五十》詩:“通識曉世變,早計駭愚俗。”

(2).學識淵博。《魏書·儒林傳·陳奇》:“ 高允 與 奇 讎溫古籍,嘉其遠緻,稱 奇 通識,非凡學所窺。”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識量》:“ 説 ( 張説 )之通識,過於 魏徵 。”

(3).指廣博的知識。 梁啟超 《中國曆史研究法》第三章:“普遍史并非由專門史叢集而成,作普遍史者須别具一種通識,超出各專門事項之外而貫穴乎其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識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廣博的、貫通性的知識或見識,強調知識面的寬度與不同領域間的融會貫通,而非局限于某一專門學科的深度。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合成釋義

  1. “通”:
    • 本義為“貫通、通達”,引申為“普遍、全面”。《說文解字》釋“通”為“達也”,強調無阻礙的連通性。在“通識”中,體現為知識跨越學科邊界、觸類旁通的能力。
  2. “識”:
    • 本義為“知道、認識”,《玉篇》釋為“知也”,指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在“通識”中,特指對多元知識的掌握與判斷力。
  3. 合成義:
    • 二者結合指廣泛涉獵各類知識領域,形成綜合性的認知體系(《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例如:“通識教育”即培養學生跨學科視野的基礎教育模式。

二、權威詞典定義與引用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通識”指廣博的知識;對各方面知識的普遍了解。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注:可參考商務印書館官網産品目錄,但具體條目需查閱紙質或授權電子版。

  2. 《辭海》(第七版):

    雖未單列“通識”詞條,但在“通才教育”釋義中強調:

    “通識”是超越專業分工的綜合性知識素養,旨在培養人的整體思維與人文底蘊。

    (來源:辭海編輯委員會. 辭海(第七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三、與相關概念的辨析

四、實際應用與教育意義

在當代教育語境中,“通識”是高等教育的基礎環節。例如中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标準》明确要求:

所有專業均需開設通識課程,涵蓋人文社科、自然科學、藝術審美等模塊,占比總學分30%以上(來源:教育部官網《國标》指導文件)。

五、權威文獻拓展


“通識”在漢語中承載着中華文化“博學融通”的智慧,現代教育體系更将其制度化,強調通過多元知識整合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其定義與實踐均以權威詞典及教育政策為基準,兼具語言規範性與時代適應性。

網絡擴展解釋

“通識”一詞的含義可從古代和現代兩個維度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一、古代詞義

  1. 學識淵博的人
    指具有廣博知識和深刻見解的學者。例如晉代陶潛《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中“即理愧通識”即表達對博學之士的敬仰。

  2. 形容詞性:學識淵博
    描述個人知識面廣泛且深厚,如《魏書·儒林傳》提到陳奇“通識非凡學所窺”,強調其學問的廣博性。

  3. 名詞性:廣博的知識
    泛指跨領域的綜合性知識體系,如唐代孟棨在《<本事詩>序》中通過“訪于通識”體現對多元知識的追求。

二、現代教育語境

現代“通識”主要指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其特點包括:

三、詞義演變

從古代“博學之人”到現代“綜合教育”,該詞的核心始終圍繞知識的廣度與融會貫通,但應用場景從個體能力描述擴展為系統化教育模式。

别人正在浏覽...

寶埒猜拳長齡暢銷貨朝向辰序赤螭丑裔打船大處着墨大度黨紀丹蝦彫損抵斥敵忾同仇二京賦藩籬煩想浮名虛利付與葛紗和铎截割笄冠旌祀金律就田俊侶昆軸例貢龍爪淪蕪緑珠潭莽沆美食名鞿利鞚缪誤牛脣牽蘿補屋淺猥煔灼窮不失義取長補短區畔肉痛善財難舍稍為聲門適理十母適如其分適物輸財助邊四荒縮朒缇帷王業文錯黠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