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學識淵博的人。 晉 陶潛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之一:“即理愧通識,所保詎乃淺。” 唐 孟棨 《<本事詩>序》:“聞見非博,事多闕漏,訪於通識,期復續之。” 清 吳偉業 《壽王鑒明五十》詩:“通識曉世變,早計駭愚俗。”
(2).學識淵博。《魏書·儒林傳·陳奇》:“ 高允 與 奇 讎溫古籍,嘉其遠緻,稱 奇 通識,非凡學所窺。”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識量》:“ 説 ( 張説 )之通識,過於 魏徵 。”
(3).指廣博的知識。 梁啟超 《中國曆史研究法》第三章:“普遍史并非由專門史叢集而成,作普遍史者須别具一種通識,超出各專門事項之外而貫穴乎其間。”
“通識”一詞的含義可從古代和現代兩個維度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學識淵博的人
指具有廣博知識和深刻見解的學者。例如晉代陶潛《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中“即理愧通識”即表達對博學之士的敬仰。
形容詞性:學識淵博
描述個人知識面廣泛且深厚,如《魏書·儒林傳》提到陳奇“通識非凡學所窺”,強調其學問的廣博性。
名詞性:廣博的知識
泛指跨領域的綜合性知識體系,如唐代孟棨在《<本事詩>序》中通過“訪于通識”體現對多元知識的追求。
現代“通識”主要指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其特點包括:
從古代“博學之人”到現代“綜合教育”,該詞的核心始終圍繞知識的廣度與融會貫通,但應用場景從個體能力描述擴展為系統化教育模式。
通識這個詞可以理解為廣泛的知識和理解能力,是對各個領域的基本、普遍的知識的掌握。它不局限于某個特定領域,而是指一個人在多個領域都有一定了解和理解的能力。
通識這個詞的部首是道,由兩筆組成。
通識一詞源自于《詩經·小雅·采薇》中的一句:“秋采餘果,遂以通畝。”在古代文獻中又出現了“通悉”、“通天”、“通學”等詞,後來發展演變成了今天的通識。
在繁體字中,通識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通識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使用的是通用的小篆字體。
1. 學習通識知識能夠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
2. 在高中階段,學生需要修讀各個科目的通識課程。
1. 通識教育
2. 通識課程
3. 通識能力
1. 綜合素養
2. 廣博知識
3. 多方面了解
1. 狹隘
2. 局限
3. 片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