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鞍鞯和辔頭。借指馬具。 宋 文瑩 《續湘山野錄》:“﹝ 晏殊 ﹞既辭,﹝ 寇萊公 ﹞命所乘賜馬、韉轡送還旅邸,復諭之曰:‘馬即還之,韉轡奉資桂玉之費。’知人之鑒今尠其比。”
“鞯辔”是“鞯”和“辔”兩個字的組合詞,需分别解釋:
鞯(jiān)
指墊在馬鞍下的物件,多用皮革或布料制成,用于減少馬背與馬鞍的摩擦,保護馬匹。例如古詩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木蘭詩》),這裡的“鞍鞯”即指馬鞍和鞍墊。
辔(pèi)
含義為駕馭牲口的缰繩和嚼子,屬于馬具的核心部分。字形為上下結構,13畫,古文如“攬辔寒帷”即描繪手持缰繩的情景(清代周容《芋老人傳》)。
組合含義
“鞯辔”合用泛指整套馬具,既包括控制方向的辔頭,也包含保護馬匹的鞍墊,常見于古詩文中,借指騎馬或出行裝備。例如:“金鞍玉勒騁輕肥,落日行人看鞯辔。”(拟古詩句)
《鞯辔》(jiān péi)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戰馬的鞍和缰繩。鞯指的是戰馬背上的馬鞍,辔指的是用來控制馬匹的缰繩。
《鞯辔》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革部和辵(chuò)部。其中,革部是指“革”的意義,辵部是指“走”的意義。它的總共有19個筆畫。
《鞯辔》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例如《孟子·盡心上》一書裡有所記載。它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的詞合并而成的,原本是兩個單獨的字。“鞯”一詞的來源與戰馬的裝備有關,而“辔”一詞的來源則與馬車的駕馭有關。
繁體字的寫法為「韉轡」,字形上有一些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鞯辔》的古代寫法為「韉轡」,字形比現代的字稍微複雜一些。這種古代寫法在曆史文獻和碑刻上有所見。
1. 将軍手握鞯辔,帶領大軍征戰沙場。
2. 鞯辔是馬匹與騎手之間的重要聯繫。
3. 他在馬背上熟練地調整着鞯辔。
組詞:鞯劄(jiān zhá,指戰馬的鞍後部分)、勒辔(lè pèi,指用缰繩控制馬匹)。
近義詞:馬鞍缰繩、鞍繩辔頭。
反義詞:卸鞍松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