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困窘至極則轉向通達。《易·困》“《困》,亨” 唐 孔穎達 疏:“君子處困而不失其自通之道,故曰困亨也。” 宋 範仲淹 《易義》:“極然後反,其困必亨,故曰困亨。”
“困亨”是一個源自《易經》的哲學概念,其含義與人生境遇的轉化密切相關。以下從多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意為困窘到極點後轉向通達,強調物極必反的辯證關系。該詞由“困”(困境)和“亨”(通達)組成,體現逆境與順境的轉化規律。
二、核心出處
三、哲學内涵
四、應用場景
拓展思考
該詞與西方哲學中的“危機辯證法”(如黑格爾辯證法)存在跨文化共鳴,但更強調自然規律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性。
《困亨》(kùn hē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困指的是受到困擾或陷入困境,亨指的是順利、通順。因此,《困亨》的整體意思是指在困境中能夠順利度過或擺脫困擾。
《困亨》的第一個字“困”,它是由“囗”部和“囟”部構成,囗是圍牆的意思,囟是“蔔”的古體,意為昏迷。它的總筆畫數為7。
《困亨》的第二個字“亨”,它是由“亠”部和“黃”部構成,亠是頭蓋的意思,黃是一種貴重的古代金屬。它的總筆畫數為8。
《困亨》是從《易經》中而來。在《易經》中,它被解釋為通過遵循天道和自然規律,能夠順利渡過困境,獲得成功與享受。
在繁體字中,困的表示形式為「困」,亨的表示形式為「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困的形狀與現代相似,但在亨的寫法中有所不同。古代的亨寫為「亨」,和現代寫法相比,它在結構和一些組成部分上略有差異。
1. 在經濟危機中,他找到了一種困亨的方法。
2. 通過努力學習,我們可以克服困亨,取得成功。
組詞:
困難、困守、困厄、困擾、困頓。
近義詞:
窘境、困境、困苦、艱難、為難。
反義詞:
順利、暢通、治愈、康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