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徭薄賦的意思、輕徭薄賦的詳細解釋
輕徭薄賦的解釋
見“ 輕繇薄賦 ”。
詞語分解
- 輕的解釋 輕 (輕) ī 分量小,與“重(恘 )”相對:輕重。輕型。輕便(刵 )。輕于鴻毛。輕塵栖弱草(喻人生渺小短暫)。 程度淺,數量少:年輕。工作輕。 用力小:輕放。輕聲。輕閑。輕描淡寫。 負載少,裝備簡省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輕徭薄賦”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通過減輕勞役(徭役)和降低賦稅來緩解民衆負擔,促進社會生産恢複。以下為詳細解釋:
1.字面含義
- “輕徭”:減少百姓承擔的勞役,如修路、築城等無償勞動。
- “薄賦”:降低農業稅、人口稅等經濟賦稅征收比例。
2.曆史背景與出處
- 該政策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晉文公的“薄斂”措施,但明确成為治國策略見于東漢班固《漢書·昭帝紀》:“光(霍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 漢代在武帝後期因戰争導緻民生凋敝,昭帝繼位後采納霍光建議,推行此政策以恢複經濟。
3.實施意義
- 經濟層面:減少對勞動力的占用,使農民有更多時間耕作;低賦稅保障糧食留存,促進農業生産。
- 社會層面:緩和階級矛盾,避免因過度征發引發民變。
- 思想淵源:體現儒家“仁政”和道家“無為而治”的結合,強調政府幹預的適度性。
4.相關概念
- 近義詞:輕徭薄稅、輕賦薄斂(均強調減負)。
- 反義詞:橫征暴斂、苛捐雜稅(指過度征收)。
5.曆史影響
- 該政策成為曆代王朝開國初期(如漢初“文景之治”、唐初“貞觀之治”)的典型治國手段,用以恢複戰亂後的社會經濟。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或思想流變,可參考《漢書》《清史稿》等文獻,或通過權威曆史研究資料擴展閱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輕徭薄賦》的意思
《輕徭薄賦》是一個成語,意為國家對人民的賦稅和徭役非常輕微,生活負擔較輕。
拆分部首和筆畫
《輕徭薄賦》的部首分别是車、⻏(山字旁)和艸(草字頭),筆畫數分别是大約七畫、五畫和十一畫。
來源
《輕徭薄賦》出自《三國演義》第35回:“安民告示,人有能寫輕徭薄賦從者,各賜食邑。”形容統治者輕視徭役,百姓生活較為輕松。
繁體
繁體字的《輕徭薄賦》為《輕徭薄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法模糊不清,一般使用現代标準字體。
例句
1. 政府減輕稅收負擔,目的是為了實現輕徭薄賦的社會。
2. 這個國家的輕徭薄賦政策,使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
組詞
輕徭、薄賦、輕盈、徭役
近義詞
輕賦簡徭、輕稅、省徭薄賦
反義詞
重徭厚賦、沉重負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