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時接見外國使者時的殿廷儀仗。《宋史·儀衛志一》:“凡正旦、冬至及五月一日大朝會,大慶、冊、受賀、受朝,則設大仗;月朔視朝,則設半仗;外國使來,則設角仗。”
“角仗”是宋代禮儀制度中的特定儀仗類型,主要用于接見外國使者時的殿廷儀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角仗指宋代在接見外國使臣時設置的殿廷儀仗,屬于國家外交禮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曆史出處
該詞源自《宋史·儀衛志一》,記載宋代根據不同場合使用不同規格的儀仗:
用途與象征
作為外交禮儀的一部分,角仗的規模介于大仗和半仗之間,既體現對來使的尊重,又彰顯國威,是宋代對外交往中等級制度的體現。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角仗”已無實際使用場景,主要作為曆史術語出現在古代典章制度的研究中。其拼音為jiǎo zhàng,注音符號為ㄐㄧㄠˇ ㄓㄤˋ。
如需進一步了解宋代儀衛制度,可參考《宋史·儀衛志》原始文獻或相關曆史研究著作。
《角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的是争鬥、争執的意思。形容兩方或多方人群之間發生的激烈沖突。
《角仗》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角」,由「白」「方」兩部組成,表示這個字與「角」有關。這個字的總筆畫數是12畫。
《角仗》一詞的來源于古代戰争中士兵使用的角形錐形器械,可以進行攻擊。後來,這個詞用來比喻激烈的争鬥和沖突。
《角仗》的繁體字為「角仗」。
在古代,「角仗」這個詞的寫法有所不同。以前的寫法是「腳鬭」,「腳」指的是角的意思,「鬭」指的是争鬥的意思。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寫法。
1. 他們為了争奪那塊土地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角仗。
2. 兩派人馬之間發生的角仗導緻許多人受傷。
相關的詞語有:角鬥、角力、鬥争、争鬥等。
近義詞有:搏鬥、厮殺、沖突。
反義詞有:和平、和睦、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