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柩的意思、負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柩的解釋

扶柩,護送靈柩。《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 義方 與 皎 妻自誓於海神,使奴負柩,令 皎 妻抱其赤子,乘 義方 之馬,身獨步從而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負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拼音與結構

二、本義

指扶柩、護送靈柩,多用于喪葬儀式中描述護送棺椁的行為。

三、引證與典故

《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記載:

“義方與皎妻自誓于海神,使奴負柩,令皎妻抱其赤子,乘義方之馬,身獨步從而還。”
此例描述了王義方護送同僚靈柩的忠義之舉。

四、相關字義分解

  1. 負:
    • 本義為“背負”,引申為承擔(如“負責”)、依仗(如“負險固守”)、遭受(如“負傷”)等。
  2. 柩:
    • 特指裝殓屍體的棺材,如“靈柩”“棺柩”。

“負柩”是古代喪葬文化中的特定行為,強調對逝者的尊重和護送責任,常見于史書或文言文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例,可查閱《舊唐書》原文或相關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負柩(fù jiù)一詞來源于古代祭祀習俗,指的是婚禮或葬禮中由男性扛起的神轎或靈柩。在古代中國,負柩被視為一種莊重和肅穆的儀式,代表着對祖先或配偶的尊敬和哀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負柩》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貝”和“木”。其中,“貝”為會意字,表示財富和寶貝;“木”則表示木材或樹木。整個字共有15個筆畫。 來源: 《負柩》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文獻,比如《周禮·樂府》中就有相關提及。這表明負柩作為一種祭祀儀式在古代中國就已經存在。 繁體: 《負柩》的繁體字為「負檫」。 古時候漢字寫法: 早期的負柩字形呈長方形,頂部為“貝”的象形圖案,下部為“木”的橫寫形式。整體來看,字形簡潔明了,流暢優美。 例句: 1. 在古代中國,負柩是一項非常莊重和重要的祭祀儀式。 2. 新娘下嫁時,新郎負柩前行,象征着對婚姻的承諾和責任。 組詞: 負責、負擔、負重、負荷、負氣 近義詞: 背負、負載、負擔、攜帶 反義詞: 承接、接受、容納、接納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