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柩的意思、負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柩的解釋

扶柩,護送靈柩。《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 義方 與 皎 妻自誓於海神,使奴負柩,令 皎 妻抱其赤子,乘 義方 之馬,身獨步從而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負柩"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與典籍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負"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據漢典網),引申為背負、承擔之意;"柩"指裝有遺體的棺材,《釋名·釋喪制》載"屍已在棺曰柩"(據國學大師網)。二字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字面即"背負靈柩"。

二、文獻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喪大記》:"君殡用輴,大夫以帷,士負柩由阼階",鄭玄注:"負柩者,謂天子諸侯之喪,役人舉柩。"此處特指特定階層的擡棺禮儀制度,強調運載靈柩的儀式規範(據十三經注疏本)。

三、語義延伸 在《儀禮·士喪禮》的記載中,"負柩"除具體動作外,還承載着"送終盡孝"的禮制内涵。孔穎達疏解時強調其"明尊卑之差"的社會功能,反映出古代喪葬文化中的等級觀念(據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數據庫)。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十三經注疏》等典籍,語料考證依托漢典網、國學大師網等專業古籍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負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拼音與結構

二、本義

指扶柩、護送靈柩,多用于喪葬儀式中描述護送棺椁的行為。

三、引證與典故

《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記載:

“義方與皎妻自誓于海神,使奴負柩,令皎妻抱其赤子,乘義方之馬,身獨步從而還。”
此例描述了王義方護送同僚靈柩的忠義之舉。

四、相關字義分解

  1. 負:
    • 本義為“背負”,引申為承擔(如“負責”)、依仗(如“負險固守”)、遭受(如“負傷”)等。
  2. 柩:
    • 特指裝殓屍體的棺材,如“靈柩”“棺柩”。

“負柩”是古代喪葬文化中的特定行為,強調對逝者的尊重和護送責任,常見于史書或文言文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例,可查閱《舊唐書》原文或相關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遨遊白當寶頂山摩崖造像鮑肆不謀而同償其大欲稱功達爾馬提亞海岸東裔惰肆鳳膺服務業甘腴隔片國孝橫汾赫翼鴻符撝奪徽廟會喜見風使舵角節角芒疾瘯季孫氏空枵口形浪放涼陰練練連向六點兒六瑞龍荔緑箨馬角麻木盲人把燭渺慮名片偶辭遷滞棄甲于思嶔邃秦望碑軟懦痁語生氣蓬勃識裁嗜棗損減檀木靴王喬舄望天盆無關大體遐古象車仙袂線帖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