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魁蛤的意思、魁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魁蛤的解釋

蚶的别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二·魁蛤》:“﹝魁蛤﹞,魁者,羹鬥之名,蛤形肖之故也。”一說為車螯。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藥議》:“按:文蛤即 吳 人所食花蛤也;魁蛤即車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魁蛤(學名:Anadara granosa),漢語詞典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魁蛤是簾蛤目魁蛤科的一種雙殼綱軟體動物,俗稱“血蚶”“毛蛤”或“泥蚶”。其外殼堅厚呈扇形,表面具明顯的放射狀肋紋,因形似古代武士頭盔(魁)而得名。肉質富含血紅蛋白,呈鮮紅色,多栖息于淺海泥沙底質中,是中國東南沿海常見的經濟貝類。

二、特征與習性

  1. 形态特征:

    外殼長約4-6厘米,殼表覆蓋褐色絨毛狀殼皮,肋紋粗壯隆起,鉸合部具細密齒列。

  2. 生态習性:

    主要分布于潮間帶至淺海區,以濾食浮遊生物為生。其血液含血紅蛋白,遇氧呈紅色,故有“血蚶”之稱。

  3. 食用價值:

    肉質鮮嫩,常以開水燙食或腌制,閩粵地區視為滋補食材,傳統醫學認為其有溫中健胃之效 。

三、文化意涵

魁蛤在古代文獻中多與“魁星”關聯,因外殼紋路似北鬥七星,被視為文運象征。明代《本草綱目》載:“魁蛤形如北鬥,故名魁”,并記錄其藥用價值 。閩南民俗中,血蚶殼稱“蚶殼錢”,象征財富,常用于年節祭祀。

參考資料

  1. 李時珍《本草綱目·介部·魁蛤》(1596年刻本)
  2. 《中國動物志·無脊椎動物·雙殼綱》(科學出版社,2016年)
  3. 福建海洋水産研究所《東南沿海經濟貝類圖譜》(2020年)

網絡擴展解釋

“魁蛤”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一、生物學含義(讀音:kuí gé)
指一種海洋貝類軟體動物,學名蚶()。

二、成語用法(讀音:kuí há)
比喻傲慢自大、自視甚高的人或事物。

需注意:生物學釋義更為常見,且讀音為“kuí gé”;成語用法相對少見,讀音為“kuí há”,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兩金怑愌慘澹參術城阈赤雁春淺豆蔻年華逗镘逗嘴皮子敦煌石室藩蔽放養風力發電公規密谏桂燎鎬京後計還需要換言之化學翚褕昏亂堅巧簡恣晉級汲冢陖翟峻直狂恠魁昂廓大鏡泐布傫如喪狗門印磨駝納谏如流滂沱怕三怕四拼搶青黛蛾窮審全武行趨承少惡失好時憲書詩言志缌麻喪食母俗文學汰侈天神外母蔚映文化書社文斾無荒仙壇記洗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