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文旆 ”。1.有文采的旌旗。用為儀仗。《隋書·禮儀志七》:“旌旗皆囊首,五色節,文旆悉赭黃。” 明 唐寅 《許天錫妻高氏墓志銘》:“文斾載道,蟠龍失隱鏡之姿。”
(2).引伸為稱對方的敬詞。猶尊駕、大駕。《古今小說·李公子救蛇獲稱心》:“少屈文斾,至舍下與家尊略叙舊誼,可乎?”《顔氏家藏尺牍·吳侍講元龍》:“兩日正拟出門,以文斾山遊未返,用是欲行且止。”
“文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結合權威資料整理如下:
字面意義
指有文采的旌旗,常用于儀仗隊列中,象征威儀與莊重。例如《隋書·禮儀志》記載:“文旆悉赭黃”,描述其作為儀仗的裝飾性用途()。
引申義
逐漸演變為對他人尊稱的敬詞,類似“尊駕”“大駕”。如明代唐寅在墓志銘中用“文斾載道”表達對逝者的敬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文獻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隋書》《唐寅文集》等原始典籍。
文斾是一個漢字,包含兩個部首:文和鬥。文斾的總筆畫數為18畫。
文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在《說文解字》中,文斾被定義為賓館、招待所的意思。它是由文和鬥兩個字構成,文表示儀文之長,鬥表示鬥間阡陌。結合起來,文斾指的就是賓館或招待所内供奉文物的架子。
文斾的繁體字為「文斐」。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些許不同。按古時候的寫法,「鬥」字的上半部分是鬥(口),下半部分是豎直的一條長線;「文」字則将橫折的從左到右的筆畫疊加成兩根相交的豎直線。結合起來,「文斾」的古時候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隻是一些細節上的差别。
1. 在這家酒店的大堂裡,擺放着一個金碧輝煌的文斾,很有古典傳統的味道。
2. 這座廟宇裡供奉着一尊華麗的文斾,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參觀。
文墳、文殿、文房、文物、文化
招待所、客棧
客房、客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