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時憲書的意思、時憲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時憲書的解釋

即時憲曆。 清 代因避 高宗弘曆 諱,改稱“時憲書”。《清史稿·時憲志一》:“今節氣之日時刻分與太陽出入晝夜時刻,俱照道裡遠近推算,請刊入《時憲書》。”《紅樓夢》第六二回:“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舊詩,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還要一句《時憲書》上有的話:共總成一句話。”參見“ 時憲曆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時憲書(shí xiàn shū)是漢語中對清代官方頒布的曆書的專稱,特指依據《時憲曆》編制的曆法文獻。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義與性質

    時憲書指清代由欽天監(官方天文機構)編制、皇帝頒行的官方曆書。其名稱源于《時憲曆》,該曆法由傳教士湯若望等人于順治二年(1645年)修訂完成,取代明代《大統曆》,成為清代唯一合法曆法。時憲書内容涵蓋節氣、朔望、時辰、吉兇宜忌等,兼具天文指導與日常生活的規範作用 。

  2. 曆史背景與權威性

    時憲書的頒布标志着西方天文算法與中國傳統曆法的融合。康熙年間,因“曆法之争”曾短暫恢複舊曆,但最終确認《時憲曆》的權威性,時憲書由此成為國家時間制度的象征。其編制需經嚴格校驗,并由皇帝“禦覽”後頒行天下,體現皇權對時間秩序的掌控 。

  3. 内容結構與功能

    時憲書包含年神方位、節氣時刻、日食月食預測、農耕時序及黃道吉日等。除科學曆算外,還融合陰陽五行學說,指導祭祀、婚嫁、營建等社會活動。例如“宜沐浴”“忌動土”等标注,反映其作為民俗生活指南的角色 。

  4. 現代意義與文化價值

    時憲書是研究清代天文學史、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史料。現存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的時憲書原件,見證了曆法改革對農業經濟與社會治理的影響,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對象 。


參考文獻來源(基于權威學術文獻與檔案記錄):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清史稿·時憲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中國天文學史》(科學出版社)
  4. 故宮博物院文獻檔案庫

網絡擴展解釋

時憲書是清代對官方曆書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定義與起源
    時憲書即清代修訂的官方曆書,其前身是“時憲曆”。該名稱源自《尚書·說命》中的“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意為遵循天象制定曆法,體現統治者對天道的尊崇。

  2. 改名原因
    清乾隆年間,為避高宗“弘曆”名諱,将曆代通用的“曆書”改稱“時憲書”。例如《清史稿》和《紅樓夢》中均有此稱謂的記載。

  3. 内容與用途
    作為官方曆法載體,時憲書記錄節氣、晝夜時刻、日月食推算等天文數據,并包含農事指導、吉兇禁忌等傳統内容。清代欽天監負責修訂,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産與民間生活。

  4. 曆史演變

    • 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曆書(如乾符四年曆書),宋代稱“通書”,清代定名“時憲書”。
    • 近代在港台地區演變為《通勝》,融合更多民俗内容。

補充:現存最早的完整曆書為漢代《漢武帝元光二年曆書》(出土于長沙馬王堆),而唐代《樊賞家曆》是早期印刷曆書的代表。

别人正在浏覽...

被卷跛子倉兕乘黃懲儆充颎淡菜儋耳遁身黩武窮兵恩威并行菲儀峰頂腹臆高分子功能材料貫知孤稚夾囊劍腹饴唇講若畫一肩項激忿急吏緩民京冢矜原軍爺誙誙臉模子利如馬前潑水邈以山河墨緑拿頂凝練炮格痞氣潛龍勿用惬素傾構秦秦契契全粹全開曲街乳跽喪人散叛上隮設化市官事制殊品韬塵逃隱挑三豁四挑針打眼同夥托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