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憲曆。 清 代因避 高宗弘曆 諱,改稱“時憲書”。《清史稿·時憲志一》:“今節氣之日時刻分與太陽出入晝夜時刻,俱照道裡遠近推算,請刊入《時憲書》。”《紅樓夢》第六二回:“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舊詩,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還要一句《時憲書》上有的話:共總成一句話。”參見“ 時憲曆 ”。
時憲書是清代對官方曆書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定義與起源
時憲書即清代修訂的官方曆書,其前身是“時憲曆”。該名稱源自《尚書·說命》中的“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意為遵循天象制定曆法,體現統治者對天道的尊崇。
改名原因
清乾隆年間,為避高宗“弘曆”名諱,将曆代通用的“曆書”改稱“時憲書”。例如《清史稿》和《紅樓夢》中均有此稱謂的記載。
内容與用途
作為官方曆法載體,時憲書記錄節氣、晝夜時刻、日月食推算等天文數據,并包含農事指導、吉兇禁忌等傳統内容。清代欽天監負責修訂,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産與民間生活。
曆史演變
補充:現存最早的完整曆書為漢代《漢武帝元光二年曆書》(出土于長沙馬王堆),而唐代《樊賞家曆》是早期印刷曆書的代表。
時憲書
時憲書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為記錄時代法規和政治制度的書籍。 -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詞語“時憲書”可以拆分為“時”、“憲”和“書”三個字。其中,“時”字的部首是“日”,總筆畫數為十;“憲”字的部首是“宀”,總筆畫數為宮;“書”字的部首是“又”,總筆畫數為四。 - 來源: “時憲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根據《尚書》記載,古代的政治憲章和法律規定會被記錄在特定的書籍中,以供官員和民衆參閱和學習。這些書籍就被稱為“時憲書”。 - 繁體: 在繁體字中,詞語“時憲書”的字形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筆畫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 -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以“時憲書”為例,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時”字的下部多會寫成“日”;“憲”字的“宀”旁多會寫得更加封閉,形似“室”;而“書”字的“又”部會寫得更加扁平。 - 例句: 1. 這部《時憲書》記錄了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制度。 2. 在古代,隻有少數人能夠閱讀《時憲書》。 - 組詞: 時代、憲法、書籍、記錄、法規等。 - 近義詞: 政治憲章、制度記錄、法律文獻等。 - 反義詞: 虛構故事、小說、非法規定等。【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