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妃禮服。畫翚者為褘衣,畫鹞者為褕翟。見《周禮·天官·内司服》 鄭玄 注。 南朝 宋 顔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悲黼筵之移禦,痛翬褕之重晦。” 唐 杜甫 《唐故德儀贈淑妃皇甫氏神道碑》:“珩珮是加,翬褕克備,先德後色,累功居位。” 仇兆鳌 注:“畫雞雉于王後之服曰翬褕。”
“翚褕”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由“翚”和“褕”二字組成:
翚(huī)
指一種羽毛五彩的野雞(雉),引申為色彩華麗、鮮豔的樣子。《詩經·小雅》中有“如翚斯飛”,形容建築或服飾的華美飛揚。
褕(yú)
原指一種直裾的單衣(短袍),後泛指華美的衣裳。例如“襜褕”即古代一種寬松的長衣。
組合“翚褕”:
通常指裝飾有翚鳥紋樣的華美長衣,屬于古代貴族女性禮服的一種。這類服飾常見于祭祀、重要典禮等場合,象征身份尊貴,紋飾多取雉鳥的絢麗意象以突顯莊嚴與美感。
由于該詞在現代使用極少,具體語境需結合古代文獻(如《周禮》中對服飾制度的描述)進一步分析。若涉及具體出處,建議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精準解讀。
《翚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意思是指鳥飛得很高遠。這個詞用來形容鳥兒的飛翔高度,常常表示鳥兒自由自在地翺翔于天空之中。
《翚褕》的拆分部首是羽,分别有4個和14個筆畫。
《翚褕》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鶴鳴》這篇古代詩歌中,其中有一句“翚褕衡陽,集于苞栗”,意思是指大鴻雁飛翔在衡陽地區,并聚集在苞栗樹上。後來,這個詞逐漸被使用,并引申為形容鳥兒高飛的意義。
《翚褕》的繁體字為「翬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翚褕」這個詞的字形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區别。
1. 鷹在高空中翚褕,展示着它的雄風。
2. 大雁在秋天南徙時,總能看到它們翚褕的身影。
組詞:翚翔、翚飛、翚翼。
近義詞:翺翔、飛翔、翺然。
反義詞:低飛、下降、下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