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規密谏的意思、公規密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規密谏的解釋

謂多方勸谏。公,公開;密,私下。《三國志·魏志·桓階傳》:“時太子未定,而 臨菑侯 植 有寵, 階 數陳 文帝 德優齒長,宜為儲副,公規密諫,前後懇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規密谏”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政治實踐的成語,意指通過公開的規勸和私下的進谏兩種方式,對君主或上級進行勸誡和匡正。它體現了古代臣子或謀士既堅持原則又講究策略的進谏藝術。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詞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1. 公規 (gōng guī):

    • “公”:指公開地、在衆人面前。
    • “規”:本義為畫圓的工具(圓規),引申為規勸、規正、勸誡。指依據法度、禮儀或道理進行勸告,使其改正錯誤或避免過失。
    • 合義: 指在公開場合,依據禮法或正道,對君主或上級的行為、決策進行直言不諱的勸誡和匡正。這種方式強調原則性和公開性,有時帶有一定的風險。
  2. 密谏 (mì jiàn):

    • “密”:指私下地、秘密地、不公開地。
    • “谏”:指用言語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其改正錯誤。與“規”相比,“谏”更側重于對尊長(尤其是君主)的直言勸告。
    • 合義: 指在私下場合,避開衆人耳目,單獨向君主或上級進言,指出其過失或提出不同意見。這種方式強調策略性和保護性,旨在減少抵觸,更容易被接受。
  3. 整體含義:

    • “公規密谏”作為一個整體,描述了臣子或下屬為了盡忠職守、匡正過失,靈活運用公開規勸和私下進言兩種互補方式來履行勸谏職責的行為模式。它體現了古代士大夫“文死谏,武死戰”的忠君思想,以及在複雜政治環境中講究進谏策略的智慧。

二、 曆史淵源與典型用例

該成語的典故主要來源于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諸葛恪的事迹。據《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記載(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 恪 之才捷,皆此類也。 孫權 嘗問 恪 :‘卿父與叔父 諸葛亮 孰賢?’ 恪 應聲曰:‘臣父為優。’ 權 問其故, 恪 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為優。’ 權 又大笑。 後 蜀 使至,群臣并會, 權 謂使曰:‘此 諸葛恪 雅好騎乘,還告丞相,為緻好馬。’ 恪 因下謝, 權 曰:‘馬未至而謝何也?’ 恪 對曰:‘夫 蜀 者陛下之外廄,今有恩诏,馬必至也,安敢不謝?’ 權 嘗飨 蜀 使 費祎 ,先逆敕群臣:‘使至,伏食勿起。’ 祎 至, 權 為辍食,而群下不起, 祎 啁之曰:‘鳳皇來翔,麒麟吐哺,驢騾無知,伏食如故。’ 恪 答曰:‘爰植梧桐,以待鳳皇,有何燕雀,自稱來翔?何不彈射,使還故鄉!’ 祎 停食餅,索筆作《麥賦》, 恪 亦請筆作《磨賦》,鹹稱善焉。恪 每出入,百姓延頸思見其狀。 權 病, 恪 自 蕪湖 還, 朝堂 會議, 恪 曰:‘今皇太子以幼弱處位,宜有英博之傅相輔翼之。’ 時 有司 奏選 太傅 , 權 诏問 群臣 , 恪 與 太常 滕胤 書曰:‘… 胤 父 耽 與 恪 父 瑾 交好, 胤 常呼 恪 弟 融 為叔。 恪 既輔政,待 胤 益厚,每事咨焉。 恪 常嫌 胤 持兩端,公規密谏,每不盡意。**…’”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三國志》卷六十四·吳書十九·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三、 體現的價值觀與智慧

  1. 忠誠盡責: 無論是“公規”還是“密谏”,其根本出發點都是為了國家社稷和君主(或上級)的長遠利益,體現了臣子或下屬的忠誠與責任感。
  2. 剛柔并濟: “公規”展現了剛直不阿、堅持原則的一面;“密谏”則體現了委婉含蓄、講究策略的一面。兩者結合,剛柔相濟,提高了勸谏的有效性。
  3. 策略智慧: 認識到不同的場合和方式會産生不同的效果。公開規勸可以表明立場、形成輿論壓力;私下進言則能保護對方顔面、減少抵觸情緒,更容易深入溝通。這種靈活運用方式體現了政治智慧。
  4. 風險意識: 尤其是“公規”,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直言犯上風險極大。“公規密谏”模式本身也反映了進谏者對這種風險的認知和規避(通過“密谏”作為補充或緩沖)。

四、 總結

“公規密谏”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精準地概括了臣子為匡正君失所采用的兩種相輔相成的進谏方式:公開的、基于原則的規勸(公規)和私下的、注重策略的進言(密谏)。這一行為模式源于曆史實踐(如三國時期諸葛恪與滕胤的記載),體現了古代士大夫的忠誠、勇氣與政治智慧,是中華傳統政治倫理和語言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獨特遺産。

主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對“公”、“規”、“密”、“谏”等單字及“公規密谏”詞條的解釋提供了權威的語義學依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2. 《三國志》(陳壽撰,裴松之注): 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六十四·吳書十九·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中關于諸葛恪和滕胤的記載,是“公規密谏”一詞最早、最經典的出處,提供了曆史語境和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公規密谏”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gōng guī mì jià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指通過公開規勸和私下進谏兩種方式,多角度、多途徑地提出建議或勸誡。其中:

出處與典故

源自《三國志·魏志·桓階傳》。三國時期,謀臣桓階在曹操未立太子時,多次向曹操進言,認為曹丕(後來的魏文帝)德行優秀且年長,應立為儲君。他既公開表明立場,又私下懇切勸谏,最終促成曹丕被立為太子。

用法與結構

延伸意義

體現了一種靈活的策略,既維護公開場合的禮儀,又能在私下有效溝通,適用于需兼顧多方立場的複雜情境。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具體用例,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寶串寶性鼻毛波隴采箋蟾吻炒刺馳突從馬叨竊盜跖之物釣采釣渭丁梢冬耕恩撫販舂坊子發孝風篁幹丐管交洪深戶丁火盆柿蕑屦伽倻琴節整巾鞲金戟開物科斷恐慮勒崇鐳療器臨楮遴聘柳青摸不着頭腦牧靡木香菊年深月久孽塵惄焉如搗刨根問底披述僻愚請酒親賢犬吠如鳥獸散塞話颡子眼掃夷堂口歎絶天門童頑楔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