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青料 ”。
青釉料是傳統陶瓷工藝中用于施釉的特定礦物原料,主要成分為含鐵化合物(如氧化亞鐵)與石英、長石等矽酸鹽礦物的混合物。其名稱源于燒制後呈現青綠色調的特征,這種呈色機理源于鐵元素在還原焰燒造條件下産生的化學顯色反應。根據《中國陶瓷工藝大辭典》記載,青釉料在高溫(約1200-1300℃)熔融後形成玻璃質表層,具有增強胎體緻密度和裝飾效果的雙重功能。
從材料學角度分析,優質青釉料需滿足特定化學配比,宋代龍泉窯使用的"梅子青"釉料即含有1.5-2.5%的氧化鐵成分,并需精确控制氧化鈣與氧化鉀的比例以調節釉面流動性。故宮博物院陶瓷研究所的檢測數據顯示,典型青釉料配方通常包含:石英45-55%、長石20-30%、瓷石10-15%、氧化鐵1-3%,并含有微量钴元素輔助呈色。
在曆史發展脈絡中,青釉料技術經曆了從商周原始青瓷到唐代秘色瓷的演變過程。唐代陸羽《茶經》特别指出"越州瓷青而茶色綠",印證了當時青釉料燒制技術已能穩定控制釉色。現代考古發現表明,景德鎮元代窯址出土的青釉料标本仍保持SiO₂ 68.2%、Al₂O₃ 17.5%、Fe₂O₃ 2.8%的典型成分構成。
“青釉料”是傳統瓷器制作中的專業術語,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總結如下:
“青釉料”又稱“青料”,是一種塗覆在瓷器坯體表面的青色塗料,主要用于傳統青釉瓷器的制作。該詞在《天工開物》等古籍中已有記載。
明代文獻記載,青釉料多用于非純色瓷器(如碎器、褐色杯等除外),且在三國時期已出現胎釉結合緊密、色澤清澈的青釉瓷器。
“青釉料”與“青釉”概念相關但不完全相同:青釉是以鐵為着色劑的高溫釉,而青釉料特指含钴、錳的青色塗料。兩者均為中國古代瓷器主流工藝的組成部分。
(注:部分曆史細節參考了《天工開物》等古籍記載及現代礦物學解釋)
媪神八哀詩百夫避乘骢炳炳烨烨補牍補冶士扯縴拉煙酬決傳神道冠颠頽峒室對内防冬墳場隔限攻特公行怪責關聘歸宿古趣海葵合尖禍人吉辰金凳矜名妒能津貼脊索絶佳軍分區潰崩樂地令合孋戎流派六神淪湮免稅滅青涅菩骈戮潑剌阙齾神龜樂十二經失馬亡羊世尊雙勾淑惡孰何説東忘西私宅素蛾詳整小遲小二哥新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