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吐下的意思、吐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吐下的解釋

嘔吐下瀉。《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晉書·蔡谟傳》:“ 謨 初渡江,見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頓,方知非蟹。”《百喻經·倒灌喻》:“即便以餘藥服之,方得吐下,爾乃得瘥。” 章炳麟 《************解》:“人有病而啜粥者,於吐下之後可也。未吐下時而先啜粥,非直滋病,亦歐惡不能下噲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吐下”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兩種不同解釋:

一、醫學症狀(主流釋義)

拼音:tǔ xià
釋義:指嘔吐與腹瀉同時發生的症狀,常見于食物中毒、腸胃疾病或病毒感染。
示例:
• 感染豬流感時可能出現“流鼻涕、咽喉腫痛、惡心、吐下”等症狀()。
• 過敏反應可能伴隨“頭昏眼花、上吐下瀉”()。

二、成語釋義(存疑用法)

拼音:tǔ xià
釋義:形容言辭或文章流暢自然(僅個别詞典收錄,其他權威來源未提及)。
示例:
• 如“他的演講吐下自如,毫無滞澀”()。

使用建議

  1. 醫學場景:優先采用“嘔吐下瀉”解釋,符合大多數詞典及實際用例。
  2. 語言表達場景:若遇到成語用法,需結合語境核實其準确性,因該釋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

若需進一步考證成語用法,建議查閱更多權威古籍或語言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吐下的意思

吐下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形容言辭或行為極其刻薄、惡劣和無禮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吐下的部首是口,總共有8個筆畫。

來源

吐下一詞最初出現在南北朝梁代的《世說新語》,用于形容人言行之惡劣,而後逐漸成為一個有特定含義的詞語。

繁體

吐下的繁體字為「吐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吐下的吐字常被寫作「討」,下字常被寫作「厝」。

例句

1. 這個人說話如此吐下,真是令人不齒。

2. 他的行為真是太吐下了,毫無教養。

組詞

吐詞、吐露、出吐、配吐等。

近義詞

惡劣、刻薄、惡意。

反義詞

和善、友好、親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