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飢餓困厄。饑,通“ 飢 ”。《三國志·魏志·陶謙傳》“ 太祖 以糧少引軍還”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今四民流移,託身他方……饑厄困苦,亦已甚矣。”
“饑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饑厄”指饑餓與困厄的結合狀态,多用于描述因食物匮乏或災荒導緻的生活困境。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三國吳韋昭《吳書》:“今四民流移,託身他方……饑厄困苦,亦已甚矣”(記載百姓因戰亂流離失所,陷入饑餓與困苦的境遇)。
提示: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使用時可替換為“饑荒困苦”等更易懂的表達。如需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三國志》相關注疏。
饑厄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饣(食物)是饑的左部,厄(困厄)是右部。它的總筆畫數是16。
饑厄起源于古代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中,最早的字形是食+蔔。在繁體字中,饑厄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饑厄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字形是食+蔔。字形中的食表示饑餓,蔔表示困厄。這種寫法強調了饑餓給人們帶來的困苦。
1. 這個地區經曆了多年的戰争,人們正處于饑厄的邊緣。 2. 在災難中,人們面臨着饑厄和絕望。
1. 饑荒:意為嚴重的糧食短缺和饑餓狀态。 2. 厄運:意為不幸的命運或困苦的處境。
饑馑、饑荒、饑餓
豐饒、充盈、飽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