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ggard]∶枯槁
容颜枯瘁
(2) [withered]∶枯槁
枯瘁的花朵
(1).犹枯萎。《三国志·吴志·薛综传》:“枯瘁更荣,絶统復纪。”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七:“芭蕉至秋后著霜则皆枯瘁。” 明 刘基 《夏夜台州城中作》诗:“古时 东海 辟孝妇,草木枯瘁连三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宋林唐两义士》:“ 南村 ( 陶宗仪 )以 东嘉 去 杭 千里,冬青岂易持去,纵持去,岂能不枯瘁。”
(2).枯瘦憔悴。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新知录》:“二人同舟有所适,一人性急,昼夜计程,稍阻輒愤懣,形为枯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泥书生》:“一书生入,脱衣巾,就妇共寝。自是恆无虚夕。月餘,﹝妇﹞形容枯瘁。”
(3).指衰老之人。 宋 叶适 《辞免华文阁待制提举西京崇福宫状》:“七十既至,一再控陈,但得归休,便为止足,岂意矜怜枯瘁,委曲陶鎔,特畀新除,復还旧物。”
枯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意象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植物学本义
指草木因失去水分或养分而干枯萎缩的状态。《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草木枯萎",如《晋书·礼志》记载"嘉卉始茂,便致枯瘁",生动描绘了植物由盛转衰的过程。
人体生理引申
延伸形容人体憔悴羸弱的病态,《宋史·张焘传》用"颜色枯瘁"描述病重之人的面容特征,此用法常见于中医典籍,多指气血不足导致的体貌变化。
社会文化隐喻
在文学作品中常借指事物衰败消亡,如明代《涌幢小品》以"宗社枯瘁"比喻国家根基动摇,这种拟物化表达强化了概念的表现力。
精神层面象征
现代汉语中更强调抽象层面的生命力衰竭,《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其"精神萎靡"的引申义,常见于"神思枯瘁"等文学性表述。
“枯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kū cuì,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枯萎
指植物失去水分而干枯衰败。例如《三国志·吴志·薛综传》中提到:“枯瘁更荣,絶统復纪。” 宋代袁文《瓮牖闲评》也描述:“芭蕉至秋后著霜则皆枯瘁。”
枯瘦憔悴
形容人或事物因衰弱、疾病等导致面容消瘦、精神萎靡。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新知录》记载:“一人性急,昼夜计程,稍阻輒愤懣,形为枯瘁。”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泥书生》中也有“月餘,﹝妇﹞形容枯瘁”的描写。
指衰老之人
用于比喻年老体衰的人。例如宋代叶适在奏折中写道:“矜怜枯瘁,委曲陶鎔。”
使用示例:
注意: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现代口语较少使用。可通过古籍或经典文献进一步了解其用法(参考来源:)。
标程采侯谄祭臣人尺八传衍楚檮憷头大亨丹槛折叨懫电眼厎慎丰丽负气仗义诡术龟阴田鼓破众人捶豁情家风假埋浇洒颊颧结茅解印绶解债计局急忙今本进颂九容孔席不适敛辔利其然旅情毛公坛马庸明摆着酿醖逆风你个凝目陪同前纪擎天柱栖影却望三终僧廊上边哨岗拾踊手不干净受禅碑四勿随大流碎糜唐家陶缸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