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匡言的意思、匡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匡言的解釋

進言匡正。《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萬石慶 ﹞在位九歲,無能有所匡言。”《明史·賀逢聖傳》:“ 逢聖 為人廉靜,束修砥行。帝頗事操切, 逢聖 終無所匡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匡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相對固定,主要源自古代漢語語境。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和古籍用例,其詳細解釋如下:

“匡言”的含義:

指正直的、用于糾正過失或錯誤的言論。核心在于“匡”,取其“糾正、扶正”之義,與“言”結合,特指那些旨在規勸、谏诤、使事情或行為歸于正道的言論。它帶有明顯的積極和褒義色彩,強調言論的勸善規過、輔佐匡正的作用。

具體解析與引用依據:

  1. 字義基礎:

    • 匡: 本義指方正、端正,引申為糾正、扶助、挽救。如《說文解字》對“匡”的解釋雖指向一種容器(“匡,飯器,筥也”),但其引申義“正”和“救”在古代文獻中應用極廣。《左傳·襄公十四年》有“過則匡之”的用法,《漢語大詞典》明确列出“匡”有“糾正;端正”的義項 。
    • 言: 指言語、言論。
    • 因此,“匡言”即“匡正之言”或“糾正過失的言論”。
  2. 核心語義與應用:

    • 規勸谏诤之言: “匡言”最常出現在臣子對君主、下級對上級進行規勸、谏诤的語境中,目的是糾正其錯誤決策或行為,使其歸于正道。例如,《後漢書·桓榮丁鴻列傳》記載丁鴻上書漢和帝時提到:“臣聞…故能匡言極谏,以章其功。” 這裡的“匡言極谏”即指直言極谏以匡正過失 。
    • 泛指糾正錯誤的言論: 其應用不限于君臣之間,也可泛指任何旨在糾正錯誤、引導向善的言論。

“匡言”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彙,意指用于糾正錯誤、規勸過失、使行為或事情歸于正道的正直言論。它尤其強調言論的勸善規過、輔佐匡正的積極目的,常見于古代臣子進谏的語境,也適用于更廣泛的規勸場景。

參考資料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匡言”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kuāng yán(注音:ㄎㄨㄤ ㄧㄢˊ),其核心含義是進言匡正,即通過谏言來糾正錯誤或不當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字義拆分:

    • 匡:本義為糾正、匡正,如“匡謬”(糾正錯誤);也引申為幫助、輔助,如“匡助”(輔助他人)。
    • 言:指言語、言論,如“直言不諱”(坦率表達)。

    組合後,“匡言”即通過言辭進行糾正或規勸。

  2. 曆史用例:

    •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記載:“在位九歲,無能有所匡言”,指官員未能有效谏言。
    • 《明史·賀逢聖傳》提到:“帝頗事操切,逢聖終無所匡言”,描述臣子未對皇帝的嚴苛政策提出規勸。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關聯詞


“匡言”強調通過言論糾正錯誤,具有積極的社會責任内涵。其釋義可通過權威古籍和詞典(如《史記》《明史》、滬江詞典)進一步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

哀慕百僞棓酸寶襪變争比比皆是并翼傧屍不易之論鈔掠乘幂澄洗傳禅楚苗祠室鏦铮大擡杆返倒封官許願風霜雨雪縛辱姑墨海聚害命和勉拫治後防皇威回春回眺賈欺幾臣唧溜竟士驚歎號稽詣居哀鵕雞良然煉飾露己揚才馬八二脈診蒙雜名揚四海甯遫堡塢遷都七辯阙鞏弱毫入子三商三醫善禁深省踏高蹻投荒文旨鹹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