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臯陶谟》:“ 臯陶 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禹 曰:‘籲!鹹若時,惟帝其難之。’”後以“鹹若”稱頌帝王之教化。謂萬物皆能順其性,應其時,得其宜。 唐 李邕 《春賦》:“律何谷而不暄,光何容而不灼。植也知歸,動焉鹹若。爾乃楊迴曲沼,李雜芳園。” 宋 沉遘 《三司獄空道場功德疏右語》:“伏以至仁當天,品物鹹若。” 明 歸有光 《嘉靖庚子科鄉試對策》之三:“古者百姓太和,萬物鹹若。” 清 王夫之 《連珠有贈》之十二:“蓋聞鹹若之理,原安原而隰安隰;不言之化,動應動而虛應虛。”
“鹹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與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鹹”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皆也,悉也”,表示“全部、都”;“若”則指“順也”,本義為順從、順應,如《爾雅·釋言》注“若,順也”。二字連用構成“鹹若”,強調事物完全順應某種規律或狀态。
二、文獻出處與語義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臯陶谟》:“臯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籲!鹹若時,惟帝其難之。’”此處“鹹若時”意為“完全順應時勢”,體現對自然法則或社會秩序的遵循。後世如《宋史·樂志》中“草木鹹若,萬物允諧”延續此意,描述萬物和諧共生的狀态。
三、用法與示例
古籍中多用于形容政治清明或自然和諧,如明代《大學衍義補》載“使四夷鹹若,而中國尊安”,表達對邊疆安定的期許。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哲學時仍具學術價值。
“鹹若”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來源
“鹹若”出自《尚書·臯陶谟》。原文記載臯陶與禹的對話,禹感歎:“籲!鹹若時,惟帝其難之。”意為“(若要做到這些)萬物皆順其性、應其時,連帝王也難以完全實現”。
核心釋義
指帝王教化使萬物各順其自然規律,得其所宜,後引申為對君主德政的稱頌。
稱頌帝王教化
如唐代李邕《春賦》中“動焉鹹若”,宋代沈遘“至仁當天,品物鹹若”,均借“鹹若”贊頌君主治理下萬物和諧的狀态。
哲學内涵
蘊含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強調順應自然與人性,體現儒家理想的政治境界。
注:、5對單字的解釋較詳細,但來源權威性較低,需結合經典文獻綜合理解。
北海比順常懷剗穢陳根成獄吃笑牀茵村院打插答問如流蠹食防洪繁穢飛榮粉昆甘樂宮律诟讟豪勢後恨奸通賤同緊脈九芒覺羅狙詭寬科兩相情願論劍盲妁爬羅剔抉飄漾噼哩啪啦疲于奔命千長秦城赇吏曲從缺然入草物善婦上限生而知之十步香車市場體系食饩蜀國說文解字溲箕孫業堂矞團剝望廬山瀑布違殆霧袖五夜元宵像素小老頭逍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