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脈診的意思、脈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脈診的解釋

[diagonsis by feeling the pulse] 中醫通過切脈來診斷疾病的方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脈診是中醫診斷學的核心方法之一,主要通過切按患者脈搏來探查脈象變化,進而推斷疾病狀态。以下從定義、原理、操作及臨床意義等方面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别稱

脈診又稱“切脈”“按脈”“持脈”,屬于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中的切診範疇。其核心是通過觸按患者桡動脈的寸口部位(手腕内側),感知脈動特征,分析髒腑氣血狀态。

二、基本原理

  1. 脈象與髒腑氣血:脈象的形成與心髒搏動、氣血運行密切相關。心髒為動力源,氣血為物質基礎,髒腑功能異常會導緻氣血失衡,進而引發脈象變化。
  2. 寸口診法:中醫認為寸口(桡動脈)為“脈之大會”,可反映全身髒腑功能。通過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分按寸、關、尺三部,探查不同髒腑對應的脈象特征。

三、操作要點

  1. 體位與時間:患者需保持平靜,手臂與心髒平齊,醫生每側脈搏按壓時間不少于50次。
  2. 指法與力度:用指腹輕觸、中按、重壓結合(浮取、中取、沉取),綜合判斷脈象虛實、浮沉等屬性。

四、臨床意義

  1. 疾病診斷:通過脈象變化可推斷病因、病位、病性。例如,滑脈多主痰濕或妊娠,弦脈提示肝膽病變。
  2. 預後判斷:脈象的動态變化可反映疾病發展趨勢,如從浮緊轉為和緩,提示病情好轉。

五、曆史發展

脈診起源于古代對全身經絡的全面檢查(如十二經診法),後逐漸簡化為獨取寸口法。西漢名醫淳于意總結20餘種脈象,奠定了脈學基礎。

脈診是中醫獨特的診斷手段,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其通過“以脈測内”的方式,将人體氣血狀态外顯為可感知的脈象,成為辨證論治的關鍵依據。如需進一步了解脈象分類或學習技巧,可參考權威中醫典籍或臨床培訓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脈診的意思

《脈診》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通過觸摸、觀察和判斷人體脈搏的變化來診斷身體健康狀況的醫學方法。

拆分部首和筆畫

《脈診》是由部首“肉”和部首“言”組成的,其中“肉”部表示與肉體相關的事物,而“言”部則表示與言語相關的事物。它的拆分筆畫為11畫。

來源和繁體

《脈診》一詞最早出現在《黃帝内經》中,此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醫學經典之一,記載了古代醫學的理論與實踐。《脈診》這個詞在漢字的繁體中并沒有變化,仍然為“脈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與現在有所不同。但是《脈診》這個詞在古代并沒有發生寫法的變化,仍然以現代書寫形式呈現。

例句

醫生通過脈診來判斷病人的身體狀況。

組詞

脈搏、診斷、症狀、健康、醫學。

近義詞

脈象、脈診法。

反義詞

非脈診、目測診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