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傧屍的意思、傧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傧屍的解釋

古代祭祀時引導屍謂之儐屍。屍,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儀禮·有司》“主人出迎屍,宗人擯” 唐 賈公彥 疏:“祝不與儐屍,故使宗人為擯也。”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士喪禮朔月奠無笾》:“少牢有儐屍不儐屍之異。正篇所陳室中事屍之禮,祭畢仍儐屍於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傧屍”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義
    “傧”通“傧相”,意為引導;“屍”指代祭祀時扮演逝者接受供奉的活人(通常由逝者晚輩或臣子擔任)。因此,“傧屍”即祭祀儀式中負責引導“屍”完成禮節流程的司儀角色。

  2. 儀式作用
    在《儀禮·有司》等文獻記載中,傧屍需确保“屍”按照既定程式完成祭拜動作,如迎送、獻食、行禮等環節,以維系祭祀的莊重性與規範性。例如唐代賈公彥注疏提到“宗人擯”即宗族成員擔任引導職責。

  3. 曆史演變
    清代學者夏炘在《學禮管釋》中對比了不同規格祭祀的差異,如“少牢”(諸侯之禮)中存在“儐屍”與“不儐屍”的區分,說明這一角色的使用場景可能因禮儀等級而調整。

  4. 文化内涵
    “傧屍”制度體現了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通過儀式化的行為強化血緣紐帶與社會等級。而“屍”作為媒介,既是逝者象征,又是生者與祖先溝通的橋梁。

需說明的是,此詞屬于古代禮制專有術語,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應用場景,相關釋義主要基于曆史文獻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傧屍(bīn shī)這個詞起源于中國古代戲曲表演中的角色設定,指扮演鬼魂形象的舞者。它的拆分部首為亻和屍,其中亻表示人,屍表示屍體。傧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儐屍。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傧屍在古代常以「陣」或「尉」字作為代替,并在其上方加以補充鬼神的旁邊,表示該角色扮演着幽靈形象。 以下是傧屍的例句: 1. 我在戲劇表演中飾演了一個傧屍的角色。 2. 傧屍在古代戲曲中扮演神秘而詭異的角色。 與傧屍相關的組詞有傧相(bīn xiàng),意為扮演相貌詭異的角色。傧屍的近義詞包括鬼魅(guǐ mèi)和幽靈(yōu líng)。而傧屍的反義詞則是正常人。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隨時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