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祀時引導屍謂之儐屍。屍,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儀禮·有司》“主人出迎屍,宗人擯” 唐 賈公彥 疏:“祝不與儐屍,故使宗人為擯也。”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士喪禮朔月奠無笾》:“少牢有儐屍不儐屍之異。正篇所陳室中事屍之禮,祭畢仍儐屍於堂。”
“傧屍”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義
“傧”通“傧相”,意為引導;“屍”指代祭祀時扮演逝者接受供奉的活人(通常由逝者晚輩或臣子擔任)。因此,“傧屍”即祭祀儀式中負責引導“屍”完成禮節流程的司儀角色。
儀式作用
在《儀禮·有司》等文獻記載中,傧屍需确保“屍”按照既定程式完成祭拜動作,如迎送、獻食、行禮等環節,以維系祭祀的莊重性與規範性。例如唐代賈公彥注疏提到“宗人擯”即宗族成員擔任引導職責。
曆史演變
清代學者夏炘在《學禮管釋》中對比了不同規格祭祀的差異,如“少牢”(諸侯之禮)中存在“儐屍”與“不儐屍”的區分,說明這一角色的使用場景可能因禮儀等級而調整。
文化内涵
“傧屍”制度體現了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通過儀式化的行為強化血緣紐帶與社會等級。而“屍”作為媒介,既是逝者象征,又是生者與祖先溝通的橋梁。
需說明的是,此詞屬于古代禮制專有術語,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應用場景,相關釋義主要基于曆史文獻考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