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名醫 矯氏 、 俞氏 、 盧氏 。《列子·力命》:“ 季梁 得疾,七日大漸……終謁三醫:一曰 矯氏 ,二曰 俞氏 ,三曰 盧氏 ,診其所疾。”後泛指良醫。 唐 黃滔 《祭南海南平王》:“胡二豎之亟攻,竟三醫之莫救。” 宋 陸遊 《羸疾》詩:“但當名百藥,那更謁三醫。”
“三醫”作為漢語複合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權威文獻及實際應用場景解析:
一、傳統醫學語境
指代中醫理論中三種醫療方式,即“上醫、中醫、下醫”的統稱。此分類源自《黃帝内經》,其中“上醫”治未病(預防醫學),“中醫”治欲病(早期幹預),“中醫”治已病(臨床治療)。該體系體現了古代“防大于治”的醫學思想,《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版)第三章對此有系統論述。
二、現代醫療改革語境
特指中國深化醫改提出的“三醫聯動”機制,由國務院辦公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正式定義,包含:
該機制被《中國衛生政策研究》期刊(2024年第2期)評價為“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核心政策工具”。
三、特殊曆史稱謂
在民國時期地方志文獻中,曾出現“三醫”指代中醫、西醫、軍醫三類執業群體的特殊用法,如《華北衛生志(1931-1945)》記載該稱謂流行于戰區醫療體系,此用法現已鮮見。
需注意語境差異帶來的釋義變化,建議學術引用時标注具體出處。
“三醫”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三醫”指古代三位名醫矯氏、俞氏、盧氏,出自《列子·力命》。故事中,季梁患病後曾請這三位醫者診治,因此“三醫”後來被用來泛指良醫。
典故來源
《列子·力命》記載:“季梁得疾,七日大漸……終谒三醫:一曰矯氏,二曰俞氏,三曰盧氏,診其所疾。” 此處“三醫”特指三位醫術高明的古代醫者。
後世引用
唐代黃滔《祭南海南平王》中“胡二豎之亟攻,竟三醫之莫救”,以及宋代陸遊《羸疾》詩“但當名百藥,那更謁三醫”,均以“三醫”代指名醫。
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三醫”應優先采用《列子》中的原意;若涉及現代醫療體系,需明确上下文以避免歧義。
埃涅阿斯紀百世流芳卑辭厚禮貝塔夯雀兒先飛避姙不折不扣慚魂插隊禅帶昌博籌決出條丹墨大問動步馮賴風棱鳳翥龍翔拊愛改視甘貴犵獠梗頑海水溫度懷民回帶将身嗟駭徑路刀絹花刻畫科限苦茗瀾瀾璘彬利嗖緑鹢囊括四海獰笑烹小鮮氣貫長虹戚屬容頭繕造審細十重霜谿水合物訟辯碎嘴子台孩頹淡萬安王瑞文章巨公握圖黠馬小斂邪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