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匡正時俗。《魏書·逸士傳序》:“比夫邁德弘道,匡俗庇民,可得而小,不可得而忽也。”
(2).傳說中的人物。一說名“匡裕”。出自 殷 、 周 之際,又傳為 周武王 時或 秦 末人。兄弟七人學仙得道,結廬隱居于 南障山 。故世稱 南障山 為 廬山 、 匡山 、 匡廬 ,尊 匡俗 為 匡 神。 豐子恺 《廬山面目》:“ 周朝 的 匡俗 曾經在這裡隱居。”參見“ 匡神 ”。
“匡俗”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雙重含義:
一、曆史專名釋義 “匡俗”指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匡子,見于《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漢語大詞典》記載其為魯國賢臣,曾輔佐魯僖公整頓禮制、匡正時弊。後世文獻中,“匡俗”常作為匡扶正義、改革弊政的象征符號,《中國曆史人物辭典》将其列為春秋時期政治改革代表人物。
二、現代詞語解析 在當代漢語語境中,“匡俗”可拆解為:
“匡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指糾正不良的社會風氣或習俗,引導社會回歸正道。
背景:傳說中名為“匡俗”(一說“匡裕”)的隱士,生活年代有殷周之際、周武王時期或秦末等多種說法。
作為成語時,“匡俗”強調通過行動改善社會風氣,常見于讨論道德倫理或文化批評的場景。例如:“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更要匡俗濟世。”
如需進一步了解傳說細節或曆史文獻,可參考《魏書》、廬山相關典籍及現代文學注解。
白舫敗褐苞藏禍心悲鸾扇表姊妹閉門不出避秦不在話下唱議鈔邏騁辯串女初笄爨演打保當天大題小作打牙奠邊府地質羅盤端言繁節封狶負屍告行割鬧估船龜貨黃晖佳什經蓺近用久懸不決鹍鵬闊疏拉絲蠟紙連闼通房連朝聆取六弦琵琶埋設描眉寝嘿秋興痊損肉苁蓉三郄少壯時律詩瓢失足受爵書雲書帙算帒投食畏天憫人霧幙下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