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匡正時俗。《魏書·逸士傳序》:“比夫邁德弘道,匡俗庇民,可得而小,不可得而忽也。”
(2).傳說中的人物。一說名“匡裕”。出自 殷 、 周 之際,又傳為 周武王 時或 秦 末人。兄弟七人學仙得道,結廬隱居于 南障山 。故世稱 南障山 為 廬山 、 匡山 、 匡廬 ,尊 匡俗 為 匡 神。 豐子恺 《廬山面目》:“ 周朝 的 匡俗 曾經在這裡隱居。”參見“ 匡神 ”。
“匡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指糾正不良的社會風氣或習俗,引導社會回歸正道。
背景:傳說中名為“匡俗”(一說“匡裕”)的隱士,生活年代有殷周之際、周武王時期或秦末等多種說法。
作為成語時,“匡俗”強調通過行動改善社會風氣,常見于讨論道德倫理或文化批評的場景。例如:“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更要匡俗濟世。”
如需進一步了解傳說細節或曆史文獻,可參考《魏書》、廬山相關典籍及現代文學注解。
《匡俗》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糾正、整頓、改正世俗或陳腐的言行、習俗等。
《匡俗》的部首是匚(左右包圍的匚),筆畫總共為9畫。
《匡俗》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十九年》的文中,當時的意思是糾正、輔助正義。後來演變為指糾正、整頓世俗風氣的言行。現代意義上的《匡俗》最早見于清代文人紀曾的《北湖集·寒夜會文覽記》。
《匡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匡俗」。
古時候漢字寫法多有變化,涉及到《匡俗》的字形異體字較多,例如:「劻俗」、「匡數」、「劻數」等。
1. 道德教育應該從小抓起,以匡俗之舉引導青少年正确行為。
2. 這個節日起初隻有少數人參與,但經過匡俗運動後,漸漸變成了全國性的盛會。
匡疆、匡助、匡定、俗話
正風肅紀、淨化風氣、改革陳規
尚俗、隨俗、隨波逐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