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匡正时俗。《魏书·逸士传序》:“比夫迈德弘道,匡俗庇民,可得而小,不可得而忽也。”
(2).传说中的人物。一说名“匡裕”。出自 殷 、 周 之际,又传为 周武王 时或 秦 末人。兄弟七人学仙得道,结庐隐居于 南障山 。故世称 南障山 为 庐山 、 匡山 、 匡庐 ,尊 匡俗 为 匡 神。 丰子恺 《庐山面目》:“ 周朝 的 匡俗 曾经在这里隐居。”参见“ 匡神 ”。
“匡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指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或习俗,引导社会回归正道。
背景:传说中名为“匡俗”(一说“匡裕”)的隐士,生活年代有殷周之际、周武王时期或秦末等多种说法。
作为成语时,“匡俗”强调通过行动改善社会风气,常见于讨论道德伦理或文化批评的场景。例如:“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匡俗济世。”
如需进一步了解传说细节或历史文献,可参考《魏书》、庐山相关典籍及现代文学注解。
《匡俗》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纠正、整顿、改正世俗或陈腐的言行、习俗等。
《匡俗》的部首是匚(左右包围的匚),笔画总共为9画。
《匡俗》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十九年》的文中,当时的意思是纠正、辅助正义。后来演变为指纠正、整顿世俗风气的言行。现代意义上的《匡俗》最早见于清代文人纪曾的《北湖集·寒夜会文览记》。
《匡俗》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匡俗」。
古时候汉字写法多有变化,涉及到《匡俗》的字形异体字较多,例如:「劻俗」、「匡數」、「劻數」等。
1. 道德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以匡俗之举引导青少年正确行为。
2. 这个节日起初只有少数人参与,但经过匡俗运动后,渐渐变成了全国性的盛会。
匡疆、匡助、匡定、俗话
正风肃纪、净化风气、改革陈规
尚俗、随俗、随波逐流
百司白头人半成品北温带编号边执砭治表里如一泊泊猜觉重洋淳着赐邑诞育大气逆辐射地温凤城分水岭浮嚣刚风功德田功効龟曳尾横罗十字贺序鸿毛泰山谎告虎口扳须昏椓劫洗急脚鬼鮆力荆褐酒魁倦烦拘收开说量规炉箅子昴精庙廊牛衣客批鳞请剑穹宫虬甲桑穰觞醳设措赦宥石蛇太子堂头首座弯弯扭扭顽云危弱威重令行误点无事生事五荫相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