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郄的意思、三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郄的解釋

同“三郤”。春秋晉大夫卻锜﹑卻犨﹑卻至的合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郄”是春秋時期晉國三大權臣郄锜、郄犨、郄至的合稱,三人同屬郄氏家族,因權傾朝野引發政治鬥争,最終被晉厲公誅滅。該詞出自《左傳·成公十七年》:“厲公将作難,胥童曰:‘必先三郄。’”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源與基本義

    該詞為專有名詞,拼音為“sān xì”,其中“郄”為姓氏,古同“郤”,代指晉國卿族。“三”表數量,特指家族内三位核心人物。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是史籍對特定曆史人物的群體性指代。

  2. 曆史背景與用法

    據《國語·晉語》記載,三郄因“族大寵多”引發晉國公室忌憚,其覆滅标志着晉國卿族權力重組。後世文獻如《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九回“誅三郄羊舌分權”等,均以該詞指代權臣集團覆滅的典型事件。

  3. 文化引申義

    在漢語語境中,“三郄”逐漸衍生出“顯赫而短命的權貴家族”之隱喻。如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以“三郄之亡,晉室益卑”為例,喻指權力失衡導緻的政權動蕩。

  4. 現代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其義項為“春秋晉大夫郄锜、郄犨、郄至的合稱”,并引用《左傳》杜預注“三郄:锜、犨、至”作為釋義依據,體現詞條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

“三郄”是春秋時期晉國三位大夫的合稱,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三郄”指郄锜、郄犨、郄至三人,是晉國顯赫的卿大夫家族成員。該詞中的“郄”通“卻”,因此也作“三卻”。

  2. 曆史背景
    三人活躍于晉厲公時期(約公元前580年),因權勢過大引發君主忌憚,最終被晉厲公聯合其他貴族誅殺。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時期晉國公室與卿族之間的權力鬥争。

  3. 文獻出處
    該詞見于柳宗元《柯陵之會》,但更早的史實記載源于《左傳·成公十七年》,詳細描述了“三郄”覆滅的經過。

  4. 讀音與字形

    • 拼音:sān xì(“郄”讀作xì,非qiè)
    • 結構:“三”為獨體字,“郄”為左右結構。
  5. 延伸說明
    三人中郄至最為著名,曾參與鄢陵之戰大敗楚軍。其家族覆滅後,晉國權力逐漸轉移到栾氏、範氏等卿族手中,為後來的“三家分晉”埋下伏筆。

建議結合《左傳》《國語》等先秦文獻進一步了解相關曆史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罷懦豹裘背譜避節才短氣粗材積采拮殘摯持倉量鉏麑出幸村女戴德盜索斷代二蘇非刺風車雨馬附遠綱舉目張革修關奏孤蹇何辜忽剌狐腿兒建都獎懲繭栗角兼任揀擇驕貪積塊禁阃矜能負才懇怛蠟扡力薄黎物馬台民丁魔合羅霹靂火氣決铨覆上行手本韶刀生動活潑升旗試嘗舒歗死沓沓太一蓮舟天女散花天葩拖牢洞吐吸武柄毋容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