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郄的意思、三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郄的解釋

同“三郤”。春秋晉大夫卻锜﹑卻犨﹑卻至的合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郄”是春秋時期晉國三位大夫的合稱,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三郄”指郄锜、郄犨、郄至三人,是晉國顯赫的卿大夫家族成員。該詞中的“郄”通“卻”,因此也作“三卻”。

  2. 曆史背景
    三人活躍于晉厲公時期(約公元前580年),因權勢過大引發君主忌憚,最終被晉厲公聯合其他貴族誅殺。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時期晉國公室與卿族之間的權力鬥争。

  3. 文獻出處
    該詞見于柳宗元《柯陵之會》,但更早的史實記載源于《左傳·成公十七年》,詳細描述了“三郄”覆滅的經過。

  4. 讀音與字形

    • 拼音:sān xì(“郄”讀作xì,非qiè)
    • 結構:“三”為獨體字,“郄”為左右結構。
  5. 延伸說明
    三人中郄至最為著名,曾參與鄢陵之戰大敗楚軍。其家族覆滅後,晉國權力逐漸轉移到栾氏、範氏等卿族手中,為後來的“三家分晉”埋下伏筆。

建議結合《左傳》《國語》等先秦文獻進一步了解相關曆史細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郄》的意思

《三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為“三道墊子”。它指的是古人用于坐卧的三層墊子,以增加舒適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郄》的部首是“十”(shí),它的筆畫數是配合不同字體和書法風格而變化的。

來源

《三郄》一詞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這是一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了豐富的神話與地理知識。

繁體

《三郄》的繁體字為「三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形狀比較簡單,不像現代的書寫體系那樣規範。因此,關于《三郄》的古代寫法可能有所差異,無法給出确切的古代寫法。

例句

1. 他去訪友時,坐在軟榻上,鋪上三郄。

2. 古人在寫字的時候,通常會坐在三郄上,以增加舒適度。

組詞

組詞:三郄坐(sān qí zuò)。

近義詞

近義詞:三層墊子。

反義詞

反義詞:硬闆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