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屍的意思、負屍的詳細解釋
負屍的解釋
鞍下有回毛的馬。古人以為騎之不祥,故名。 宋 許洞 《虎钤經·馬毛利害》:“鞍下有回毛者,名負屍。”
詞語分解
- 負的解釋 負 (負) ù 馱,背(坕 ):負米。負疚。負重。如釋重負。負荊請罪。 擔任:擔負。負責。負累(噄 )。負罪。負荷。忍辱負重。身負重任。 仗恃,依靠:負隅頑抗。自負(自以為了不起)。 遭受:負傷。負屈
- 屍的解釋 屍 ī 死人的身體:屍體。屍骸。僵屍。借屍還魂。 〔屍位〕空占着職位而不做事,如“屍屍素餐,“屍屍誤國”。 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筆畫數:; 部首:屍;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負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鞍下有回毛的馬。古人認為這種馬不祥,騎乘會帶來災禍,因此将其命名為“負屍”()。例如宋代許洞在《虎钤經·馬毛利害》中明确記載:“鞍下有回毛者,名負屍。”
二、來源與背景
- 詞義溯源
- “負”本義為“背負”,引申為“擔負、承擔”;“屍”原指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後泛指屍體。但“負屍”作為合成詞,特指馬匹的生理特征()。
- 文化觀念
古人通過觀察馬的毛發形态來判斷吉兇,鞍下生有旋毛的馬被認為帶有“屍氣”或“亡者之兆”,故被視為不祥之獸()。
三、其他關聯信息
- 文學作品
《聊齋志異》中有一篇名為《負屍》的短篇小說,但此處的“負屍”可能與原詞義無關,而是借用字面意象創作故事情節()。
- 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和特定文化讨論。
總結來看,“負屍”反映了古代對自然現象的象征化解讀,是民俗信仰與語言演變的典型例證。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虎钤經》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屍》這個詞是指在傳統文化中指的是死而複活的僵屍。它由兩個字組成,可以拆分為“負”和“屍”。其中,“負”的部首是貝字旁,有忍字頭,總共有五畫;“屍”的部首是屍字旁,總共有三畫。
《負屍》這個詞源于中國傳統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據說,它起初是被用來形容一種被惡魔操控的複活屍體,具有行動能力但沒有思維和意識。後來,“負屍”一詞逐漸被用來指代成為僵屍的人。
在繁體中,“負屍”用的是「負屍」的字形。
古時候,對于“負屍”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有時使用的字形為「賦屍」。這種寫法也可在古代文獻中找到。
例句:他們傳說山谷裡有負屍出沒。
組詞:複活、僵屍、行動、思維、意識。
近義詞:僵屍、亡靈、行屍走肉。
反義詞:生者、活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