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中的大鳥名。語本《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鯤,後訛為“鵾”。常以“鵾鵬”比喻才能卓異、志向高遠的人。 晉 葛洪 《抱樸子·守塉》:“鵾鵬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詩之三:“仰笑鵾鵬輩,委身拂天波。” 明 張居正 《贈國子馬生行》:“鵾鵬跛躄風塵中,驊騮伏櫪鹽車下。” 梁啟超 《飲冰室詩話》九二:“海外鵾鵬憶鷽鳩,蟪蛄朝菌各春秋。”
(2).指鲲和鵬。 唐 白居易 《禽蟲十二章》詩之二:“蛙跳蛾舞仰頭笑,焉用鵾鵬鱗羽多。”按,鱗指鵾言,羽指鵬言。鵾,當作“鯤”。
“鹍鵬”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經典意象,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演變 該詞源自《莊子·逍遙遊》中“鲲化為鵬”的傳說。原文記載北冥有名為“鲲”的大魚,化為翼展千裡的“鵬”鳥。因古代文字傳抄差異,“鲲”逐漸被訛寫為“鹍”,形成“鹍鵬”的複合詞。
二、核心釋義
本義
指神話中的兩種巨型生物:鹍(即鲲)與鵬,前者為巨魚,後者為巨鳥,象征生命形态的宏大與蛻變。
比喻義
引申為對傑出人才的贊美,特指擁有非凡才能且志向遠大之人。如晉代葛洪《抱樸子》以“鹍鵬戾赤霄以高翔”形容志向高潔之士。
三、文學意蘊
該詞在古典詩文中常被用作托物言志的載體,通過魚鳥化生的奇幻意象,既展現自然偉力,又隱喻人對理想境界的追求,體現道家“逍遙”思想的文化内核。
鹍鵬(kuí pé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鳥(鳥)和朋。它包含11個筆畫。鳥部首表示與鳥有關,而朋部首表示部分的意義。
鹍鵬源自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形象雄壯威武。據說鹍鵬是傳說中的神鳥,擁有巨大的翅膀和銳利的爪子,可以翺翔于天空之上。它受到古人的崇拜和尊敬,被視為神聖的存在。
在繁體中文中,鹍鵬的寫法為鶤鴣。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書寫形式,用于一些繁體字文化圈的地區,如台灣、香港等。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鹍鵬在古代的寫法為“鶤鶬”。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漢字的演變,鹍鵬的寫法逐漸簡化為現代的形式。
以下是一個關于鹍鵬的例句:
他的志向像鹍鵬般高飛,永不停歇。
一些與鹍鵬相關的詞彙包括:鵬程(比喻前程遠大)、鳥兒(小鳥)、飛翔(在空中飛行)等。
鹍鵬的近義詞可能是神鳥、巨鳥等,而反義詞可能是凡鳥、平凡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