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初笄的意思、初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初笄的解釋

古代女子十五歲,始加笄。見《禮記·内則》。後因以“初笄”指女子成年。 南朝 梁簡文帝 《從軍行》:“小婦 趙 人能鼓瑟,侍婢初笄解 鄭 聲。” 唐 鄭世翼 《看新婚》詩:“初笄夢桃李,新妝應摽梅。”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千言萬語對生意,小女初笄為姊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初笄”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語,主要與女子成年禮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初笄”(chū jī)指古代女子成年時舉行的笄禮,即女子十五歲時将頭發盤起并加簪,象征成年。這一儀式标志女子具備婚嫁資格,因此也引申為“女子初次出嫁”之意。

2. 曆史背景與文獻依據
根據《禮記·内則》記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即十五歲行笄禮。笄禮後,女子可婚配,故“初笄”成為成年的代稱。例如:

3. 文化意義
笄禮與男子的冠禮對應,是古代重要的成人儀式。笄禮後,女子需遵守成年人的禮儀規範,并承擔家庭責任。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常被用來描繪女子婚嫁或成年的場景,如金代《西廂記諸宮調》中“小女初笄為姊妹”。

總結
“初笄”既指具體的笄禮儀式,也象征女子成年及婚嫁的起始,承載了中國古代對女性社會角色轉變的規範與期待。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初笄這個詞是指女子結婚前第一次梳妝打扮并戴上頭飾的儀式。下面是關于初笄的一些詳細信息: 1. 拆分部首和筆畫:初(刀刂,一畫),笄(竹,十畫)。 2. 來源:初笄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在古代中國,初笄儀式被視為女子成長的象征,意味着她們正式進入婚嫁年齡。 3. 繁體字:初笄。 4.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初笄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刀刂部在上方,竹部在下方。 5. 例句:小明的姐姐終于迎來了初笄的日子,全家為她慶祝。 6. 組詞:初婚、笄禮、初春。 7. 近義詞:嫁妝、擇偶。 8. 反義詞:未婚、童年。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