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謂學禅不當而流于狂妄。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七八:“狂禪闢盡禮 天台 ,掉臂琉璃屏上回。”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一四一:“似師畢竟勝狂禪,師今遲我 蓮花國 。”
(2).指狂放不拘的僧人。 柳亞子 《西湖谒曼殊墓有作》詩:“安得華嚴能湧現,一龕香火禮狂禪。”
(3).喻學術、藝術流派中僻陋悖理者。 郭沫若 《蜩螗集·題關山月畫》詩:“狂禪誤盡佳兒女,更誤丹青數百年。” 郭沫若 《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假如我們想到 王陽明 的弟子,不一二傳便流于狂禅,這段史影是更容易令人首肯了。”
“狂禅”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佛教、文學及社會文化背景綜合理解:
禅修偏離正見
指學禅者因誤解禅宗思想,走向極端狂妄的修行方式。其核心表現為否定傳統戒律與經典,主張“平常心是道”,認為禮佛、讀經無用,甚至出現呵佛罵祖的行為。這種态度導緻禅門戒律松弛,修行者混迹世俗,被後人視為背離佛教正統的異端。
思想根源
源于禅宗“即心是佛”的極端化,強調“惟我獨尊”,主張徹底破除外在形式束縛,但曲解了“空性”本義,誤将“空”等同于虛無,形成“豁達空撥因果”的錯誤觀念。
行為特征
表現為放浪形骸、無視戒律,如部分修行者以“修心”為借口拒絕持戒,或沉溺于隨緣任運的生活态度。
負面影響
被佛教高僧批評為“偏執的禅”,易引發心魔,導緻修行者陷入“頭上安頭”(執着于虛妄觀念)的困境,最終偏離解脫正道。
文學與藝術領域
清代龔自珍、現代郭沫若等用“狂禅”比喻學術或藝術流派中悖離常理、标新立異卻流于膚淺的傾向。
社會文化符號
現代語境中,該詞偶爾被借用形容狂放不羁、追求絕對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此用法與佛教原義已無直接關聯。
“狂禅”本質是禅宗發展中的歧途,反映了對心性修養的極端化理解。其核心矛盾在于:過度強調破除形式束縛的同時,忽視了佛教的因果正見與實修基礎。需注意區分其佛教批判性含義與文學、日常引申用法。
《狂禅》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種狂熱地追求禅理、追求解脫的狀态或行為。
《狂禅》的第一個字“狂”是由犬(犭)部首和王(玉)部首組成,總共有七個筆畫。第二個字“禅”是由礻(示)部首和延(廴)部首組成,共有八個筆畫。
《狂禅》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佛教中的禅宗。禅宗強調通過打破生活常規、靜心冥想以及尋求證悟來達到對内心的解脫。而《狂禅》一詞則将狂熱與追求禅理的行為結合在一起,形容了一種非常激烈和極端的尋求心靈解脫的态度。
《狂禅》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狂禪」。
在古代,中國文字使用的是繁體字寫法,所以《狂禅》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狂的古字形是「犬王彡」,禅的古字形則是「示爿彡」。
1. 他一直追求心靈的解脫,堅持狂禅的修行方式。
2. 他在狂禅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靜和安甯。
狂禅修行、狂禅之道、狂禅境界、狂禅思維
狂心禅、瘋狂禅、極緻禅
安穩守分、平和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