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典法的意思、典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典法的解釋

典章法規。《管子·君臣上》:“是故主畫之,相守之;相畫之,官守之;官畫之,民役之;則又有符節、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莊子·田子方》:“典法無更,偏令無出。”《新唐書·閻立德傳》:“遷尚衣奉禦,制衮冕六服,腰輿、傘扇鹹有典法。” 清 恽敬 《文昌宮碑陰錄》:“其合乎天神地祇人鬼之典法者,秩宗之所掌,縫掖諸生之所誦習,百世不廢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典法"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常法、大法、根本的法律制度或法則,常作為國家治理和社會規範的綱領性依據。其具體釋義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1. 字源結構與基本義:

    • "典":本義指重要的文獻、典籍、常道。《說文解字》釋"典"為"五帝之書也",引申為常道、法則、制度。它象征着恒常不變、可供遵循的準則。
    • "法":指法律、法令、規章、标準。《說文解字》釋"法"為"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體現了法律的公平與制裁功能。
    • "典法":二字結合,構成一個并列或偏正結構的複合詞,意指恒常的、根本性的法律、法則或制度規範。它強調的是具有權威性、穩定性、指導性的根本大法,而非臨時性的具體條文。
  2. 核心含義與應用範疇:

    • 國家根本法律制度: 指一個國家或政權賴以建立和運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律體系和規章制度。例如:

      《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一曰治典,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 這裡的"六典"即是周代治理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典法"的具體體現。來源參考:《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可參閱中華書局點校本或相關古籍數據庫。 《史記·禮書》:"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孝文即位,有司議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以為繁禮飾貌,無益于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孝景時,禦史大夫晁錯明于世務刑名,數幹谏孝景曰:'諸侯籓輔,臣子一例,天王之制也。……今大國專治異政,不禀京師,恐不可傳後。'為景帝所殺。是後官者養交安祿而已,莫敢複議。今上即位,招緻儒術之士,令共定儀,十餘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辨至,乃采風俗,定制作。上聞之,制诏禦史曰:'蓋受命而王,各有所由興,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為制也。議者鹹稱太古,百姓何望?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謂子孫何?'" 此處"典法"即指漢朝應建立的、可傳之後世的根本禮樂制度。來源參考:《史記》(漢司馬遷撰),可參閱中華書局點校本。

    • 經典文獻中的法則: 指記載于重要典籍(如《尚書》、《周禮》等)中的法則、規範。這些典籍本身被視為"典"(經典),其中記載的法則即為"典法"。
    • 典章制度的總稱: 泛指一個朝代或政權所制定的各項重要制度、法規的總和。
  3. 引申與抽象義:

    • 有時可引申指根本的準則、不可違背的規律或道理。

"典法"一詞,源于"典"(恒常準則、重要典籍)與"法"(法律、規範)的結合,其核心内涵是指一個國家或社會賴以維系的、具有根本性、權威性和穩定性的法律體系、規章制度或根本法則。它常出現在古代典籍中,用以描述治理國家的綱領性規範,是中華法系和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

主要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 (漢·許慎撰):對"典"、"法"二字的本義提供了權威解釋。可參閱中華書局影印本或相關線上字庫(如漢典網 zdic.net 的《說文》部分)。
  2.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對"典法"詞條有明确釋義和例證。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3. 《辭源》 (商務印書館):作為大型語文工具書,對"典法"的源流和釋義有詳細考訂。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相關條目。
  4. 經典古籍原文:如《周禮》、《史記》等,提供了"典法"在曆史語境中的實際運用例證。來源:相關古籍的權威點校本(如中華書局點校本《十三經注疏》、《史記》)。

網絡擴展解釋

“典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典法”指法律的規定和制度的典範,強調法律體系的權威性和規範性。其中,“典”表示典範、标準(如典籍、典章),“法”指法律、規則,二者結合體現法律作為社會規範的核心地位。

2.構成分析

3.使用場景

4.古籍例證

5.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可參考、2、3、5、9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鹁角參選測地褫落赤族揣較傳席春弓鈍夫敦固泛拚反掩販舟飛猱豐末粉花孵化負橐腐脅疾光前好行糇食彙編禍盈惡稔江際降禮截鶴續凫嫉媢積愆九華英據鞍觖怅坤造老蠢老實巴腳伶利令聲癃殘龍樓鳳池陸麥馬祭免稅腦脂槃互乾巴利脆乞靈遒壯驅镳入聖沙魚鞘折罰說然述譔外按穩丕丕惡濕居下下古相乖相品香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