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降低身份;委屈自身。《史記·樂毅列傳》:“ 燕國 小,辟遠,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禮 郭隗 以招賢者。” 宋 秦觀 《王儉論》:“ 宋 初受命, 陶潛 自以祖 侃晉 世宰輔,恥復屈身,投劾而歸,躬耕於 潯陽 之野。”《三國演義》第十五回:“ 玄德 曰:‘屈身守分,以待天時,不可與命争也。’”
(2).彎腰(行禮)。《金6*瓶6*梅詞話》第三回:“這 ********* 連忙向前,屈身道唱諾。”《前漢演義》第二六回:“﹝ 英布 ﹞隻得向前通名,屈身行禮。”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屈身漢語 快速查詢。
“屈身”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降低身份或委屈自身
指為了某種目的主動放低姿态、犧牲個人尊嚴或地位。例如《史記·樂毅列傳》記載燕昭王“屈身下士,先禮郭隗以招賢者”, 即通過降低身份招攬人才。現代用法如“屈身應聘基層崗位”, 表示委屈自身接受較低職位。
彎腰行禮的動作
指身體前傾以示恭敬,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例如《金瓶梅》第三回描述“西門慶屈身道唱諾”, 展現行禮姿态;《前漢演義》中英布“屈身行禮”也屬此類用法。
補充說明:
屈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人們彎曲身體,使身體前傾的動作或姿态。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首字母部首)和⼯(右邊的部首)。屈身的筆畫數量為11畫。
屈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由于人們在禮節、儀式或尊敬他人時常常彎腰屈體所演變出來的。古代的書法中的‘屈’字寫法與現代不同,寫為“⿰辶示”。而‘身’字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
在繁體字中,屈身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隻是将‘⼪’字替換為繁體的‘⺆’字。寫作繁體字時,屈身是“彎身”。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在古時候,屈身的寫法為“曲身”,形狀與現代稍微有所區别,但整體上仍可以辨認出來。
屈身在句子中的使用:
1. 在中國傳統禮儀中,小輩需要向長輩屈身行禮。
2. 長時間保持屈身的姿勢會對脊椎造成壓力。
屈身的一些組詞包括:屈服、屈從、屈曲。
與屈身意思相近的詞有:彎腰、鞠躬。
與屈身意思相反的詞有:挺直、仰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