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臨高處。 唐 李白 《天台曉望》詩:“憑高遠登覽,直下見溟 渤 。” 前蜀 韋莊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詩:“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苦吟。” 明 劉基 《念奴嬌·紅樹》詞:“憑高凝睇, 赤城 相去不遠。”
亦作“ 憑高 ”。憑借高處。 清 黃鷟來 《回瀾閣》詩:“河流此日望迴瀾,傑閣憑高縱大觀。” 清 黃鷟來 《文選樓懷古》詩:“不用凴高歎陳迹,江山文藻自長存。”
“憑高”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登臨高處”或“憑借高處的位置”,常用于描繪物理空間的高處視角。例如:
引申意義
引申為“利用高位優勢或權力掌控他人或局勢”,源自古代軍事戰略。例如:占據高地的軍隊可通過俯視戰場取得主動權()。
需注意,部分文獻對“憑高”是否為獨立成語存在争議。權威來源(如)明确将其列為成語,而其他資料(如-6)更多從字面組合角度解釋。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詞性。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詩集注,以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憑高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憑借高處,站在高處觀察、俯瞰。
憑字由左右結構組成,左邊為"冖"(mì)部首,右邊為"力"(lì)部首。
憑字的總筆畫數為7畫。
憑字的最早來源可以追溯到金文時期,字形演變至今有所變化。
在繁體中,憑字依然保持着和簡體相似的形态,沒有明顯的變化。
在古代,憑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差異,但整體形态基本保持不變,以方塊字為主要構造。
他站在山頂憑高眺望,風景美不勝收。
憑借、依憑、憑險
登高、遠望
眺望、仰望
【别人正在浏覽】